表弟今年十岁,上小学五年级。每次去他家,最吸睛的莫过于贴满客厅墙上各种“清单” 。
单子上列满了他每天要遵循的生活流程。制定者是我老姑,他的母亲。
以暑假为例——6点起床,早读半小时,吃饭20分钟,练半小时吉他, 8点到10点上英语辅导班,10点半到12点学习奥数和编程,下午继续上辅导班,晚上学习围棋……行程一直排到晚上睡觉。
除此之外,他母亲还有一套对自己孩子的人生规划:
保证他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孩子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并且还要在好学校的好班级中取得好成绩,并且不止是成绩,还要拿高分,获得各种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和活动,要多才多艺……
我问老姑,这些你小时候做到过吗?
她说,我没做到,所以才更希望自己儿子做到啊。
父母期望孩子达到完美,以至于当他们太在意孩子能否成功,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来开发。
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陷入了一种“过度教养”。
1
“总被要求成为最好”
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曾提出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指标——“回应”和“要求”。 过度教养,是这两种行为方式的一个极端,表现为家长们对孩子不正常的“回应”和“要求”。
这种也被称为,“教养方式没有错,但程度错了”。
在有些父母眼里,孩子是自己精心设计的产品。一些过度教养的父母对于孩子有着过高的要求,让孩子过早承担起他们本来不应承担的责任。
其中最著名和极端的莫过于中国“虎妈”蔡美儿。
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7岁的女儿曾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
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一些父母的身上也可以看到。
我的高中同学丽丽,从小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当其他孩子周末还在玩游戏,看动漫的时候,她被父母逼着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当别的孩子已经辍学打工,她在市里最好的高中名列前茅;当别人高考失败甚至考不上大学,她已经成功进入香港的某所大学念金融学。
这一切,都离不开从小对她严格要求的父亲。
然而上了大学,她发现身边几乎全是比她优秀的人,而这些优秀的同学也让她感到巨大的压力。
一个小县城走出来的她,越来越无所适从,也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患上了焦虑症。
她发现,在父亲的教育下她不断追求完美,总想成为人群里那个“最好的”。但事实是,自己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最好”。
大四这一年她参加招聘失败了。本来在父亲的规划下,毕业后进入高薪投行,留在香港拿永居。但几次笔试面试下来,她都被淘汰了。
她哭着告诉父亲,不仅没有得到父亲的一丝安慰,还遭到了责备,让她找不到工作就别回来。
这件事情给了她巨大打击,那段时间,她心理一度崩溃。
在香港,她没有什么朋友,心情崩溃念不下去的时候,她想回家,但是害怕父亲,害怕他失望的眼神和责备。
“做不到,害怕父亲不能接受现在的我,我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
被“过度教养”的孩子,从小到大被要求完美,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总想成为 “最好的”。
但这样的孩子应对压力、失败的能力往往也比较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败性的事件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抗挫折能力偏低,缺乏韧性,是从小受到父母“过度教养“的孩子的普遍缺陷。
2
“割草机父母”
当“回应”和“要求”的程度都比较高的时候,家长会被认为是对孩子过度管教。
然而,当父母的要求过低(即不让孩子独立和承担责任),回应程度却过高时,也会陷入另一种“过度教养”。
朋友小A的妈妈,就是这类过度教养的父母。
在小A还在念小学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已经知道,怎么为小A的小学生活扫清障碍。
逢年过节,小A妈妈都会给老师送上一些礼物,并且时不时请老师吃饭,情老师多多关照小A。
为了让小A在班级得到更多的重视,小A妈妈还当起了班级家校委员会的主任,定期到学校组织家校活动,帮助学校办黑板报、采购小绿植等等,成为了家校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除此之外,她还每天坚持送小A上学,帮她背书包;禁止小A和同学一起出门远足、野餐,理由是不卫生、很危险;当读中学的小A要去参加夏令营时,小A妈妈怕孩子会挑食,还要给孩子打包带上食物和饮料;尽管小A已经过了18岁,但妈妈还是不让她接触任何与性相关的信息……
现在的小A在一所离家不远的大学上学。她毕业后有想去北京、上海工作的想法。
我鼓励她说,去呀。她后来想了想,用了一句话回答我,“离家这么远,我要是出点事儿,我妈一时半会儿肯定赶不过来。”
她选大学的时候,父母挑来选去,帮她选了一所离家较近的大学,以至于每次她落下东西,只需要一个电话,她妈妈就会立马送到学校。
这样的父母,被称为“割草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功,会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助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他们随时待命,不惜一切努力想让孩子取得成功,但又不教会他们独立面对困难,也不希望他们承担失败的责任。
他们会在很多方面阻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成熟,无论孩子长到多大,都以抚养低龄儿童的方式教养他们。这种教养下的孩子,到长大成人,都还缺乏自理能力,也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在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时,只会感到不知所措。
3
“过度担忧孩子”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要求”过低而“回应”过高,会导致他们过度关注孩子,尤其表现为因为过度担忧而侵入孩子的生活。
一次,一个学长和我聊他朋友圈屏蔽父母的事情。
他说,自从上了大学,他的朋友圈就对父母屏蔽了。我很好奇,问他原因。他解释,自己发的那些朋友圈要是被我母亲看到了,估计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又凉了。
从小到大,母亲对他偶尔不正常的反应,比如心情不好,不想吃饭等,都会过度紧张。以至于多次到学校找他的同学、老师询问情况。甚至一度怀疑过他患了心理疾病,要老师给他特殊照顾。
他说,记得有一次,高中学校组织参加奥数比赛,结果下来,他一个奖都没有得到,这意味着他之前两个月的准备都付诸东流。他心情极度郁闷,晚上回到家没有吃饭,关在房间里反思自己。
他母亲见他如此,心里也很紧张,又不敢问他,但把他朋友同学老师的电话打了个遍。最后发现是因为奥数比赛失利的事情。
不仅如此,他母亲还知道了奥数比赛指导老师的电话,一个电话打到老师那里,抱怨老师对孩子不重视,平常训练不科学,以至于给自己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等等。
从此,他在学校见到奥数老师就躲着走,觉得很不好意思。
班主任老师也因此找他谈心,给他介绍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老师,希望能帮助他摆脱心理困扰。身边的朋友也都以为他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处处照顾他。
他也在这些人眼中,变成一个心理脆弱需要照顾的“另类”。
后来,他学会了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在父母面前显露。包括屏蔽父母的朋友圈,也是因为害怕母亲因为自己一两条负面的朋友圈,而过度担心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类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要求过低而回应过高,从而导致他们下意识地扩大孩子面对的问题,甚至无中生有,例如,将孩子的挫折归因于在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臆想孩子心理受挫等等,以至于给孩子的私人生活和社交关系带了很多问题。
4
“过度教养”的模式往往是持续性的。父母对于子女的高要求、高保护和高关注,往往却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通过跟踪研究发现,过度教养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例如,过度完美主义、情感偏执、焦虑,以及较低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等等。很多孩子到了成年早期,甚至过了30岁,还在被父母过度教养着。
对于父母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确边界,坚持不过量干涉和侵入的孩子私人空间,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困难、取得成绩。尊重孩子对于自己行为和未来的选择,接受孩子所犯下的错误并予以引导,鼓励孩子我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承担责任。
我很喜欢一句话:作为父母,我们要接受孩子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孩子的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你永远无法代替孩子生活。
孩子,你不用成为我的骄傲,只要记住快乐就好。
米粒订阅号
每日推送精彩内容
小米粒在这里等大家
欢迎大家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