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的演变
两汉以后,代表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已经不是赋了。魏晋、六朝是古诗骈文和新体诗,唐宋是诗词,然而作赋的风气并没有全衰。尤其是魏晋、六朝各作家的集子里所收集的赋,并不少于两汉,但是各时代的文学有各时代的潮流,在那种潮流下,赋也不能保持它原有的面目,是随着潮流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对两汉以后的赋的演变,作一概略的叙述,就能简略感受赋史发展的概念。
一 魏晋期
魏晋是中国政治极紊乱,思想最自由的时代。篡夺继作,外患不已,民生穷困,社会不安。儒家思想的衰落,道佛思想的兴起,人性的觉醒,清谈的流行,因种种的原因,造成中国未曾有过的个人的浪漫主义的狂潮。
在这狂潮中,哲学文学,都离开往日那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得着自由独立发展的机会。什么哲理文学、游仙文学、田园文学,都在这时候蓬勃地滋长起来。在这种潮流中,赋也同当代的诗文,采取一致的步调,无论形式内容以及情调,都不是汉赋的本来面目了。魏晋赋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篇幅短小
短赋在汉代张衡、王逸、蔡邕诸人的集子里,虽偶然有了,但究竟不是普遍的形式,到了魏晋,短赋成为主体了。从曹丕、曹植开始,一直到晋末的陶潜,所作的赋几乎全是短篇。如陆机的《文赋》,潘岳的《西征》,左思的《三都》,郭璞的《江赋》,那样的长篇,已经是寥寥可数了。
2.字句简丽
汉赋最大的缺点,是作家要夸示自己的学问,在极小的事物上,堆积许许多多的僻字奇文,因此反而失去文学的活跃的生命。到了魏晋,在造句方面,虽日趋于骈俪排比,但在修辞上,避开堆积铺陈的恶习,用平浅通用的字句,加以琢练的技巧,达到了清丽细密的成就。读了让人觉得亲切有味,不像读汉赋那样的晦涩艰苦,令人生厌。
3.题材扩大
汉赋的题材,大都以宫殿、游猎、山川、京城为主体。东汉以后,虽稍有转变,然其范围亦极狭小。到了魏晋,随着诗歌的扩大范围,赋也跟着扩展了。于是抒情、说理、咏物、叙事各种体制,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艳情、山水各种题材的赋都出现了。而当代最多的是咏物赋。在各家的集子里,几乎触目皆是,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天上的风云,地下的落叶,都是他们的题材。橘子、芙蓉、夏莲、秋菊、编蝠、蝗螂、麻雀、小蛇都被他们赋到了。然而这些作品虽多,却是魏晋赋中最没有价值的文字,只能算是一种文字的游戏。
4.个性化与情感化
古典文学的汉赋作家是采取纯粹客观的态度,去描写或是铺陈外界的事物,正如建筑工人建筑一所打好了式样的房屋一样,因此在那里不能表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
这种情形,东汉中叶渐渐起了变化,到了魏晋,无论文艺学术,都受了时代思潮的激荡,那变化更是明显了。我们除了那些咏物的作品以外,在许多其它的作品里,浓厚地呈现了个性化与情感化的倾向。这是魏晋赋最值得重视的地方。试读曹植、王粲、阮籍、潘岳、孙绰、陶潜的作品,便会感到在那些文字里,作家的个性非常分明,情感的成分也是极其真实的。他们或是表现人生的理想,或是歌诵道家的哲学,或者描写自己的命运,或是叙述田园山水的乐趣,无论怎样,他们是在抒写自己的胸怀,发泄着自己的情感,分明的存在着作者的个性与生命,决非从前那种完全是为人的态度了。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是由古典文学转变到个人主义的浪漫文学的最重要的特征。
二 南北朝
中国文学由魏晋而入六朝,最明显的倾向,是唯美主义思潮的全盛。自王粲、陆机以来,骈俪的风气日浓,到了齐梁,再加以沈约、谢朓、王融一般人的声律论的鼓吹,于是文学更加上一层束缚。
沈约在《宋书· 谢灵运传》里说过:“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是永明体的文学宣言,也是晋宋以后一般文人的风尚。他们一面注意骈词俪句,一面还要注意韵律与音节,这样下去,使得文学日趋于唯美与淫靡。诗文是如此,辞赋更是如此。
当日的赋,仍以短篇为主体。长篇如谢灵运的《山居》,沈约的《郊居》,梁元帝的《玄览》,庾信的《哀江南》诸作,不过寥寥数篇而已。在此数篇中,《哀江南》自然是代表的佳作。在形式方面,却有与诗歌融合的明显的倾向。在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里,这种倾向略有端绪,然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到了这时,因诗歌的兴盛,无形中诗赋有合流的趋势了。
因为当日唯美主义的极盛,一般文人在修词炼旬上,都下了极大的功夫,雕琢刻镂,由炼章炼句至于炼字,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时常看见那种巧密深刻的字句,因此当日的文学,一洗往日那种平淡自然的作风,或是激昂慷慨的气质,而流于纤巧淫靡之途了。
当日作赋的题材,受了当日民间情歌以及当日宫体诗的影响,而偏重于描写艳情与哀怨。这类的作品,因为文字美丽,音韵调和,虽然内容是空洞无物,读了仍使人欢喜。字句上好像是情感缠绵,哀怨交集,其实仔细一看,却完全是为人造情,绝非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表现。与屈原、宋玉、曹植、陶潜一类抒写自己的胸怀的作品比较起来,是大大两样的。
长篇巨制的《汉赋》与南北朝期的短赋,一样是君主贵族的娱乐与游戏,不过形式与情调稍有不同而巳。代表这一类的作品,我们可以举出谢庄的《月赋》,江淹的《别赋》、《恨赋》、《泣赋》、《倡妇自悲赋》, 梁元帝的《荡妇秋思赋》、《鸳鸯赋》、《对烛赋》,庾信的《荡子赋》、《伤心赋》、《春赋》诸篇。我们读的时候,确能因其美丽的文字的糜力所吸引,但读完以后,是觉得什么印象也没有的。
三 唐宋朝
沿着六朝的骈体与声律说的演进,于是古诗变成律诗,骈赋也进一步变为律赋了。王铚《四六话.序》云:“唐天宝十二载,始诏举人策问,外试诗赋各一首,于时八韵律赋始盛。其后作者,如陆宣公、裴晋公、吕温、李程犹未能极工,逮至晚唐薛逢、宋言及吴融出于场屋,然后曲尽其妙。”律赋的作者只注意音韵的谐调,对偶的工整;情韵内容,一概不管,完全成为文字的游戏。与明、清的八股文,是没有一点分别了。那些作赋的题目,那更是千奇百怪,看了是要令人发笑的。
大概古代的考试,都是这一类的情形。要这样,才可以限制读书人的思想。律赋的特点,是押韵的限制。出好一个题目,另限八个字的韵脚,你作赋押韵的时候,不能超出这几个字的范围。如王棨的《沛父老留汉高祖赋》是以:“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的,辞赋到了这种程度,自然是完全失去了文学的价值,为世人所鄙弃所轻视了。然历代的君主,却最欢喜以此为最高考试的工具。一直到清朝,还有试帖赋这一门功课。那指定依照次序的韵脚,限制更是严了。这也就是辞赋堕落的最重要的原因。
宋朝的律赋,我们还可看见很多,大概都是最高考试的优等成绩,经朝廷保留下来的。如范仲淹的《金在镕赋》(金在良冶求铸成器为韵),欧阳修的《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天应诚德岂尚文为韵),宋祁的《王畿千里赋》(畿大千里尊大王国为韵),王安石的《首善自京师赋》(崇劝儒学为天下始为韵),苏轼的《浊醪有妙理赋》(神圣功用无捷于酒为韵),可称为当日律赋的代表作品,他们这几个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诗词散文,都有极高的地位,但这些律赋,却令人读了莫名其妙,真不知道那里面是在说些什么。赋到了这时候,是入于最堕落最恶化的境地了。
不用说,这种应付最高考试的律赋,自然不为一般读书人士所爱好。他们一过了那个关口,便要抛弃那机械的文体的。因此真能代表唐、宋的文学思潮的,还是受了那种古文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文赋。唐、宋的古文运动,是散文与骈文的激烈斗争。韩、柳倡之于唐,欧、苏继之于宋,在这种潮流下,辞赋受其影响,而以散文的方法作赋,一变其骈律之恶习,而形成一种清新的赋体,这是必然的现象。这种文赋,比起汉、魏、六朝那些问答散文体的作品来,是更为纯化,而在创造的态度上,是带有革命的重大意义了。
文赋虽盛于宋,然唐人早已开其端,在杜甫的几篇赋里,这种倾向,已很明显。到了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那完全是一篇说理的散文了。“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之则两伤而交病。……所以庄生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者也。”这是他开首的一节。他通篇是用着这种散文的句法写成的。再如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韵散相间,一点也不整齐。这些作品,都是宋代文赋的先声。一到了宋朝,这种趋势更是明显化了。如司马光的《交趾奇兽赋》,欧阳修的《秋声赋》,邵雍的《洛阳怀古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秋阳赋》,蔡確的《送将归赋》诸篇,都是这派的作品,而最能代表这派的特色的,就是欧阳的《秋声》,东坡的《赤壁》。
辞赋源于屈、宋、荀卿,一变而为汉代铺采摛文歌功诵德的古典赋,再变而为写志抒情描写田园表现玄想的魏、晋赋,三变而为六朝的唯美主义的宫体赋,四变而为唐、宋的律赋与文赋。
在这变迁的过程中,无不与当代的政治动向,学术思想以及文学的潮流发生密切的影响。辞赋到了宋代,我们虽不能说其变迁已到了止境,但即有变化,也不过是那些技巧规律的微细节目,在赋的演进的历史上,再没有什么值得叙述的重要的波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