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终不失性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陈继儒《小窗幽记》

在家的几天读完了蔡老先生几年前写的书《不如任性过生活》,没有夸夸其谈的养生鸡汤,随性而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吃的、喝的、玩的、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读的过程中总会想到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同样暗忖忖的希望等到自己老的一天,也可以做个又酷又帅气的老太太。

很多人都说,任性是需要资本的,像我们这种什么都很平凡的人是没有资格任性的。所以迁就、妥协、懂事、听话、就成了很多人耳边的老生常谈,上学要乖、工作要听话、要像士兵里的98k步枪一样,指哪儿打哪儿、别人欺负了你一定是你的问题,那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呢,还是你有哪块儿做的不好?

看这种严重错位的逻辑被我们用的是多么得心应手啊,旁人都是一朵朵干干净净的白莲花,只有你自己是满身泥淖、浑身是刺、需要修剪的枝丫。要冲洗、修剪、打压方可重塑成另一番令人满意的乖巧的模样。

长大之后,我一度很讨厌“懂事”两个字,在我看来懂事这个词儿,是有两种含义的,其一是自己心甘情愿的站在他人立场去理解、去帮助对方;再有就是在自己不情愿的状态下事事迁就旁人,处处为他人着想,而独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往往在别人要求的那些所谓的你要懂事儿、要听话、要乖巧的时候统统都是按照第二种的想法去要求你的,你的感受是无所谓的,你的想法的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是你要为我着想,要体谅我,怎么能说不呢,怎么能这么不懂事呢?在国朝,这种希望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的人有很多,要学会去分辨他们,他们习惯打着你要懂事的旗号,打压你的本性,剥削你的感受,去满足他们想要你做的事情,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让人非常的不爽。可偏偏你习惯了这种套路,苦哈哈的对着别人讲: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我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为什么才说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呢,无独有偶,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需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一个随时都在妥协,都在压抑自己、超“懂事”的人,又怎么能够维持自己健康的精神状态呢,你这么努力的让自己不快活,去满足他人之需求,又能够支撑多久呢?旁人的从来如此,便都是对的吗?

人生忧患识字始,即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思想,又为何要违逆自己本来的性情去做别人眼中的自己,任由他人的标准和要求去构建自我,满足他人的期待伤害自己的本心呢?

喜欢就大声的表达,想要就努力的去争取,拒绝的时候再干脆点,被欺负了、觉得委屈了就直接打回去,活的任性一点、洒脱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大家的今生、此刻都是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样子去前行才好。

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是蔡老先生在书中说的那样:“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性终不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