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对话集》——《裴洞篇》

《裴洞篇》是叙述苏格拉底在狱中临刑服毒以前和学生们最后一次对话,讨论哲学家如何对待生和死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生死不过是灵魂从肉体中分离解放出来,得到净化。由此论述了灵魂不灭和回忆说。同时,柏拉图系统地论述了“相”的特征,“相”和众多具体事物的不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 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一 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如果艾索波想到它们的话,他会编出一个寓言说,它们老是打架,神想叫它们和解,可是做不到,于是把它们拦头一把抓住,因为这个原故,一个来了的时候另一个跟着就到。

「2」“的的确确,灵魂最能思考的时候,是在它摆脱一切干扰,不听,不看,不受痛苦或快乐影响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它不顾肉体,尽可能保持独立,尽量避免一切肉体的接触和往来,专心钻研实在的时候。”

「3」只要我们有形体,灵魂受到形体的累赘,我们就不能完全如愿以偿,获得真理。因为形体使我们不断地忙于满足存活的需要,种种疾病向我们袭来阻碍我们探究真实。形体使我们充满各种感情、欲望、恐惧以及各种幻想和愚妄,真正说来教我们不可能进行思考。战争、革命和争斗的唯一原因是肉体及其各种欲望。因为一切战争的产生都是为了赚钱,我们是为了肉体而被迫赚钱的。我们是为发财而奔走的奴隶。就是由于这个原故,我们失掉了钻研哲学的余暇。最坏的是我们忙里偷闲关心哲学的时候,肉体经常闯进来用喧嚣和混乱打断我们的研究,使我们不能瞥见真理。实际上我们深信: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观照对象本身。看来根据我们的论证可见,我们所希求的、我们信誓旦旦地从事追索的智慧,只有在死后才能获得,生前根本不行。如果我们以血肉之躯不可能取得任何纯粹的知识,那就要末根本不可能求得知识,要末只有在死后才可能,因为只有那时灵魂才会与肉体分离,独立于肉体。看来我们在有生之年只能尽量接近知识,其办法是尽可能避免与肉体接触往来非绝对必须时不碰,不受肉体本性的影响,使自己纯粹独处,直到最后神使我们解脱。

「4」厌恶人类是由于并无充分认识就盲目信任某人。你认为这人是完全真实、可靠、可信的,后来却发现他下流、虚伪。 然后你又对另外一个人得到同样的认识。这样久而久之,先是把某人看成推心置腹的朋友, 然后是连续不断的争吵,于是对人人都发生厌恶,认为人人都没有真心。”

「5」如果有人攻击这个说法,你会对他不加理睬,先不答复,要看看他那些推论是不是彼此一致;你要对这个说法作出说明的时候,可以先认定另外一个你觉得高一级的最好的说法,作为说明的依据。这样一层一层往上攀登,直到找出合适的为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柏拉图对话集》——《裴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