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
我在不足二十平米的外婆家小院里蹦跶,
感觉世界美好,我早已走遍。
——赵挺《外婆》
让我找到改变生活的秘诀的小书,可能你听过,甚至看过,拥有过,它就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人性艺术与自我创造》
先来看看这个心理学的发现是什么:
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是“自我意象”。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者说自我的肖像。它对于我们意识的专注来讲也许是模糊或者混乱的。事实上,也许它根本无法有意识的进行认识。但它却是存在的,既完整又详细。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上。
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象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这一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两个重大的发现:
(一)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按那种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有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他有良好的愿望,有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他有利。把自己想象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者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是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学生或者“算数上不开窍”的学生,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
(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无数病历说明,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于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人对我这样说过:“你说的‘积极思维’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然而,进一步追问就不难发觉,这些人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思维”,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或者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先驱之一,他在这个问题上做过最早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
雷奇的理论认为: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某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这种观点体现的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
一个学生在一百个单词中拼错了五十五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九十一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外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同学校的辅导员谈过三次话后,以八十四分的成绩通过了。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象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自我意象真正的奥秘是,想要真正的生活,也就是使生活得到合理的满足。
你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象伴随着你,你必须能接受自己,你必须有健全的自尊心,你必须信任自己,你必须不以自我为耻;
你必须随心所欲的,有创造性的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意象隐藏或遮掩起来,你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你必须认识自己,包括你的长处和弱点,并且诚实的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你的自我意象必须合理的近似于你本人,不能多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