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少儿阶段,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本身,而是受用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出适用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值得每一个妈妈认真对待的。
1
回想是最有效的理解记忆
很多人包括很多孩子们自己都不喜欢回想。
他们认为,当他做思维导图以及第二遍重复看书的时候就是在践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19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
| “我们的记忆有个奇怪的特质,即主动重复比被动重复让人记忆更加深刻。在以心记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等明白得的差不多了,如果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去回想,得到的效果比再看一遍书更好。”
也就是说试着回想学习内,即提取练习的效果比单纯的重复阅读好太多。
期刊《科学》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者让学生在学过一段科学性文字后,通过尽可能回想信息进行练习,之后再次学习该文段内容并回想(即让他们努力记住关键概念)。
结果在相同时间内,仅靠对材料对练习和回想,学生的习得内容和学习深度都远超过了其他方法。
这个结果出乎了包括接受试验的学生在内的很多人的意料,却也验证了“提炼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作为典型的”提炼学习“,回想的威力更是让人惊艳。
未巩固的框架导图不能让脑内神经建立起坚固的链接,这样的“导图”只是“记忆错觉”。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孩子的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不是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可以让孩子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妈妈在与孩子的成长互动中,妈妈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爱上“回想”,让自发回想成为孩子学习的第二天性。
没有回忆巩固的思维导图是“自欺欺人”的低效重复
比如——
l 快问快答。有些宝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经常与孩子玩快问快答的游戏,一来可以从孩子最真实的话中测出他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二来如果是知识类的快问快答,能锻炼孩子敏捷思考和回想的能力。
l 抽查小测试。根据孩子近期学到的内容,以每周随机抽查的形式,让孩子自发形成“回想”记忆的好习惯。
根据研究表明,小测试是最好的、刺激回想的方式,通过测试而发生的知识构成上的改善也被称之为“测试效应”。
……
学习是以“组块“为单元的,每一个流畅的动作背后都是众多动作的拆解,每一个解题思路的背后,都是多个思考的拆解。
在每个章节学完后,盖上书本,好好回想或通过测试引发主动联想都能进一步强化并稳固孩子们大脑中的关于“组块“的神经模型。
2
专注模式下仍然不能解答的问题,
睡前过一遍会让大脑在睡梦中自发运作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理,19世纪,数学家亨利*庞加莱在坐公交的时候不期然解决了此前一直无法攻克的难题……我们总会听说很多“灵感乍现“的案例,而这些从来不是老天恩赐的运气。
我们的大脑具有自发运转的能力,即使在毫无意识的睡眠中,大脑也能思考问题。这种思考也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述的“发散思维”。
换句话说——即使在深度睡眠中,我们的发散思维仍在运作。
那些所谓的大师传奇,看似神秘,但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发散思维产生的功效。
想要让发散思维的功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妈妈们就应该让孩子在恰当的时候用他最喜欢的方式放松的大脑。
知名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德华*格鲁伯提到过一种发3B发散模式——BUS(公交),bed(睡觉),洗澡(bath),他认为这三种任选一种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同样,运动、发呆、散步、看电影、玩游戏、睡觉、听听音乐、吃东西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要你把手中的工作放下,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像流水一样静悄悄渗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思维要想发挥最大功效很重要的前提是——在放松前,我们的大脑曾真正”全神贯注“思考过这个问题的解法。
“当我卡在一道难题时,我会干脆躺倒到床上去,摊开笔记本,旁边放一支笔。在快要入睡或醒来的时候,写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尽管有些没有太大意义,但他们能让我从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每堂课程的末尾,我都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在掖好被子睡觉前,要看看当天的学习内容,这是为了让他们睡前最后一眼看的是范松念诵的知识。除了冥想与祈祷,得由这些知识为当天画上句号。”
……
许多学习达人、教师、教育专家都曾用表达过睡前专注,睡时启动发散思维的重要作用。
要想让孩子们的记忆更加持久,理解更加深刻,妈妈们不妨也引导孩子们启动睡眠发散思维。
让孩子们在睡前半小时,把今天遇到的问题汇总记录,统一再思考下,然后再上床睡觉。
学习方法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让一天的知识和晚安吻一起,为当天画上句号应该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最好记录。
3
重复间隔的回想让记忆更持久
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有2种记忆模式——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工作记忆状态下,大脑对信息进行瞬间、有意识地处理,一次只能同时处理和容纳4个组块。
如果想让这4个组块的知识深植大脑,就必须想办法把这些内容转为长期记忆,否则他们很容易被消耗覆盖。
工作记忆就像小时候玩的抓石子,如果不及时转到长期记忆,抓下一个知识的时候上一个知识就会被大脑抛弃
而长期记忆就像存储了大量知识的仓库,它可以保存许多知识,但如果没有定期回访,保持对内容的新鲜感,你的大脑也不就不记得、找不到存了哪些知识。
间隔性重复就是帮助把知识从工作记忆转为长期记忆,并不断翻新回访的好助手。
如果想让孩子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综合2种记忆形式的不同特征,有间隔地帮助孩子进行穿插式回想,就能让孩子逐渐掌握自己的记忆规律。
这样做一来可以避免重复式过度学习,带来的思维定式和时间浪费;二来又符合又符合记忆习惯。
工作记忆时巩固,“仓库记忆”时重温,是已被验证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有的妈妈就让孩子把过去一段时间遇到的某科目问题搜集,制作成索引卡片,问题写一面,答案写另一面。像打扑克一样,洗牌,随机抽取,让孩子随机回忆。
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有间隔地穿插式回想学习,效果很惊人。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记得提醒孩子,在遇到初次学到、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时,一定要在24小时内巩固,这样才能让效果最大化。
4
遇到难题,先试下,再试下,
如果还不行,就暂时不管先放松自己
研究表明,对于抽象知识的学习,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交替进行,会让学习的推进更有成效。
要熟练掌握数学、科学等抽象学科的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大脑以自己的理解,凭借记忆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的过程。
无专注模式重复练习的组块知识
专注模式重复练习的组块知识
这种状态中,(组块)砖块是建筑的基础单位,而它是由众多细小散碎的混凝土构成(信息碎片),而单有砖块并不能支撑起房子,这时候就需要钢筋(记忆)。
而专注模式下的重复和练习正是形成这种黏合记忆的最好方式。
如同摄影中的微焦镜头,当你运用专注模式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某件事物上,它让大脑的各个部分因为一个焦点全部连接起来,用它作为”啃硬骨头“的排头兵很适合。
但另一方面,这样过分沉溺于专注模式的状态可能导致孩子的思维被陷入思维定式,无法从新的角度看到新的可能;同时过于枯燥的反复和练习也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这时候就需要把专注模式关掉,开启我们在第二点钟提到的、潜藏的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下的思维
发散模式下的思维
如同摄影中的广角镜头,它可以吸纳所有思维范围的内容,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为问题的解答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有它的帮助会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可以说,专注模式是记忆的训练和调用,在已掌握的学识中它驾轻就熟;而发散模式是对未知的探索,可以让孩子发现记忆中不存在的内容,连接起没有关联的内容。
在面对抽象学科内容、新知识和难点时,就需要保持创造力,对2种思维模式一起强化训练,他们二者缺一不可。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先尝试下再尝试下,在这样之后仍然不得其法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孩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放松自己,让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交替进行。
| 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杰出教学教授肯尼斯R*莱伯特说过:”学习本来就是从困惑中摸索问题答案的过程,能够描述出来问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只要发现了困扰你的东西是什么,那么你离解答就不远了。“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交替进行,有利于引导孩子在困惑中摸索前行,在迷茫中保有学习的动力。
5
保护孩子的“信号”
有效帮助孩子克服拖延
对于痛苦的畏惧是人类本能。
对于还没有时间把控能力的孩子们而言,最初的拖延往往起源于对不安事物的畏惧。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中却意外享受到了逃避带来的短暂欢愉,这才是最终造成孩子拖延上瘾的“罪魁祸首”。
对于妈妈而言,帮助孩子克服拖延,本质上是帮助孩子克服“拖延”带来的欢愉。
拖延症形成短暂愉快的过程,经历了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信念的4个步骤,妈妈们如果想帮助孩子克服,只要针对4步骤分步提供对应解决办法,往往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A.信号:识别出让你”灵魂出窍“或拖延的导火索。
比如微信的聊天滴滴声、新闻的弹窗、放在手边的玩具等等,这些让孩子们一不小心就精神涣散游离的东西往往就是让孩子们拖延的导火索。
而改造拖延症,保护好孩子的”好信号“,消除坏信号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 比如,很多孩子反应,他们在一放学就开始写作业效果非常好,如果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时间段、某个环境中能够专注写作业,状态特别好,一定要尽可能避免对他的干扰、保护好孩子的注意力(如突然叫她吃饭等)。
B.反应程序:在识别信号后习惯性做的动作,重塑反应程序就是对旧有习惯的斗争。
比如,新闻弹窗一出现,孩子不自觉地就会上网浏览,这时候他的反应程序就是”浏览新闻八卦“。
要想改变这个反应程序,往往就要从信号改变开始,帮助孩子重塑“新习惯“。如做作业的时候手机上交等。
C.奖励机制:研究表明,许多学习和良好习惯无法坚持的很大愿意是缺乏应有的奖励机制,这往往也是孩子们对所做事情没有动力的根本原因。
这时候妈妈们就要注意,想办法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奖励机制,可以让孩子有更强的行动力。
|怕不适当的奖励引发孩子不良习惯的妈妈们,可以思考,有没有什么情感上的方式可以进行小小的替代和补偿?有没有小小的自豪感、满足感让孩子可以自己对自己奖励?
比如,告诉孩子如果她在25分钟内能够很专注地写作业(不论写完与否,关键是专注不被
打扰),他可以玩一盘游戏……
在孩子稍大的时候,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把控这样的奖励,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孩子对生活的把控感。
D信念:这是常常被遗忘的一个环节。拖延的动因是畏惧,是不相信自己可以,要改变孩子拖延的习惯,就要帮助孩子树立起”自己一定可以“的信念。
否则,一旦遭遇压力,他会渴望退回让他舒适的习惯中。
| 比如,引进番茄钟工作法和清单法,就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树立这样”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
根据研究表明,孩子的专注力具有很强的弹性,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保持专注力达到20分钟乃至1小时。
25分钟的番茄钟时长,比一节课还短,可以让孩子有效地高度聚焦,关注自己成功专注了25分钟做了某件事;同时,每做完一项都划掉的方式也能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建立长久学习的信心。
每一个成功的人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几乎都是从成长期培养和塑造起来的,只有用对了学习策略,才能最终让好学求知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
当然,学无定法,只需要你平常更加细心地留意孩子,关注他最喜欢的,最恐惧的,最关心的,找到症结所在,你习惯用的学习好方法往往也适用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