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个喜新厌旧的家伙。去年吵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名媛拼单事件,不到半年已鲜有人关注。我今天读粥左罗的《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看到“社交原动力”一词。让我想起了这段旧闻。
当时有自媒体博主分享自己在所谓“名媛群”里潜水的经历,让网友们发现了朋友圈里令芸芸众生仰视艳羡的“上海名媛”的奢侈生活,不过是一群年轻女性为达到个人社交目的而拼单造假的摆拍。
她们15人拼一夜高级五星酒店,6人拼一单高级下午茶,60人拼团租一次法拉利,只为拍上几张“奢侈”生活场景照片。
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其实就是新媒体社交原动力驱使下的一种疯狂行为。
新媒体社交原动力是什么意思?
新媒体社交原动力就是人们希望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的意愿。
名媛拼单造假事件折射出的社交原动力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自身的社交原动力驱使她们做出造假行为,一个是网民们的社交原动力让事件在网络爆火。
“名媛”们在新媒体平台上营造梦幻的奢侈生活,就是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以达到打造个人品牌从而实现其或婚姻或事业的目的。
网民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社交原动力,则源于人类本能的猎奇心理,他们纷纷主动加入吐槽传播大军,使得假名媛事件爆火。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中心的特性,赋予了社交原动力核爆的能量,传播会以复利形式呈几何级数进行。
社交原动力在新媒体时代的特殊魔力,极易诱惑人们迷失心智。但是,为达个人目的杜撰编造耸人听闻事件,骗取网民社交原动力的行为,一旦真相曝光,事件反转后,当事人必然自食恶果。可是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是会持续很久,甚至不会完全消弥。
2020年2月14日,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介绍了作者“年年归来”的家乡的腐败民风、赌博盛行和《老无所依》,并“披露”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细节。这篇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后,引起了关注的广泛关注
反转:新华社记者深入事件调查,发现《还乡日记》并非《还乡之作》,文中描述的“时间、人物、地点”均为虚构。作者自己也承认“春节期间他没有回家,文中时间,的地方和人物都是虚构的”。
个体不理智的社交原动力,也会造成不可控的恶果。
“名媛”受自身社交原动力驱使的疯狂造假被戳破,她们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最终沦为世人笑柄。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中心,社交原动力是柄双刃剑,能让人一夜成名,一文爆红,也能让人瞬间人设崩塌。
社交原动力的魔力给新媒体无限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新媒体写作的生命力在于社交原动力的不断爆发。
新媒体写作者怎样激活读者的社交原动力呢?
一个秘诀:得到读者的共鸣。
这种共鸣包括心理学上的共鸣和物理学上的共鸣。
心理学的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比如我们看电视剧,与剧中人同哭同笑,就是受到剧中人物情绪的感染。
物理学的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
物理学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案例:两个音叉(就是能敲响的棍子)彼此不接触,敲击其中的一个,另一个也会跟着嗡嗡响。这种现象就是物理学的共鸣。
要激发读者的社交原动力,只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相同情绪不够,还要令其产生物理共鸣,有分享传播的意愿。
戳中人群普遍痛点,制造身份认同,就能引发群体共鸣。
这几天的热点新闻“女记者马金瑜嫁给藏区蜂农被家暴事件”,很多女性感同身受,纷纷发声,从而引发了社会热议。
人类是群居动物,身份认同能让我们找到更多的同类,获得安全感,从而引发同类人群的群体共鸣。
“上海假名媛事件”的曝光者,以普通人身份误入名媛圈,发现了“名媛圈”的秘密为噱头发文,猎奇心理是普通人的本能,自然引发了大部分普通人的猎奇兴趣。
但是,为了获取社交原动力而采用标题党方式吸人眼球,文不对题的东西,只能让你失去读者的信任。必然无法获得社交原动力的核爆能量。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中心的特性,赋予了社交原动力核爆的能量。新媒体写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成功激活读者的社交原动力。激活社交原动力是新媒体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新媒体写作必须要满足“绝大多数人关心、对绝大多数人有价值”这一条件,才能激活读者的社交原动力。
写作是写给别人看的,不应该是自嗨的东西,没人有时间对你感兴趣。不是吗?
我是爱读书的罗青烟,南方女子骨骼,北方女子性格。
您的评论是我前行的路牌,您的点赞是我前行路上最美的景色。
我愿意和你一起读书中闲话,聊心中情感,品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