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周年:从这9处建筑里,重温动人的香港故事

今天是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还记得1997年的这一天,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冉冉升起,香港正式回归,所有的中国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包容开放的香港成就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它们记录着香港的前世今生,讲述着香港的风土人情。

我们总结了9处有故事的香港建筑,来和我们一同体验香港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魅力。


(图源:unsplash)


01

虎豹别墅:香港建筑的中国情

从一个小渔村到全球高度繁荣的大都市,香港发展的道路蜿蜒曲折。

香港人民都有一颗中国心,不少香港的老建筑,都有着浓郁的中国风,虎豹别墅便是其中的代表。


(图源:维基百科)


建于1935年的虎豹别墅,原为南洋华侨企业家胡文虎的私人居所,依山而建红墙绿瓦的宫殿式房屋,该建筑以白色“虎塔”及“十八层地狱”浮雕最为著名,7层的白色六角"虎塔"高44米,曾是香港岛上唯一的中国式塔楼,也是香港新八景里的“虎塔朝晖”,包含了港人的集体回忆。


(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香港近年来在文物建筑保育方面广泛实践的“活化计划”,使得许多老建筑以新的面貌继续生存,被“活化”后的虎豹别墅,已经成为向市民开放的花园。

02

旺角雷生春:一座经典“唐楼”

香港地区新的华人居住建筑模式受英国建筑标准和岭南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的共同影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逐渐发展形成一种 20 世纪初香港特有的居住建筑模式——唐楼

香港的唐楼不受制于潮流风格,没有特定的立面和造法,它可以有岭南传统的瓦屋顶,可以有西式古典元素,可以有现代主义装饰线……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根据民生和技术的改善而做出的设计。

九龙巴士创办人之一雷亮先生于1931年建成的自住居所,位于旺角的“雷生春”,则是一座新古典建筑风格的唐楼建筑,由建筑师玻弥(W.H.Bourne,1874—1939)设计。

弧形的大楼沿用古典意大利的建筑特色,结合现代流线型的横线设计与古典元素,建筑为下铺上居,宽阔的游廊既使室内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亦可为路人遮阴挡雨,设计充满人情味。


曾经的雷生春(图源:维基百科)


2000年,雷氏后人捐出了这座楼,这是香港首次将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捐给政府。在修复过程中,雷生春原有的特色及构件均得以保留,例如地下的雷生春木牌匾、商店橱窗连遮板、正门上饰有雷生春商标的玻璃嵌板、水磨石外墙、建筑物顶部的大型灰塑等。


修复后的雷生春(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今天的雷生春,是香港侵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雷生春堂,旧有的文化以新的形式传承了下去,有空可以来到这里,买上一杯传统凉茶,再到展厅走走,去了解雷生春背后的历史故事。

03

中银大厦: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现代主义代表作

(图源:Archdaily)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早已成为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地标,标志着香港的经济成就。

香港中银大厦虽是一个商业建筑,建筑的姿态却是纪念碑式的,抛光发亮的表面材料和半反射的玻璃,让天际线产生失重感和消失的效果,建筑外形轻盈高雅,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在高楼林立的维多利亚港显得独树一帜。


(图源:Archdaily)


大厦为特殊的四面体叠加造型,贝聿铭将其比喻为竹子,对中国人来说,竹子意味着力量和蒸蒸日上的势头。而笃信风水的香港人觉得建筑的正面有太多的X形,这像过去罪犯木枷上的封条。

贝聿铭解释说:“那些X形图案,是交叉的钻石;而塔楼的造型,象征的是雨后春笋,有雨水了,那当然就有财气。”


(图源:Archdaily)


04

中环永利街:岁月偷不走的街巷

2010年初,电影《岁月神偷》在柏林影展获奖。电影围绕着唐楼中的一户鞋匠人家展开,里面风雨摇曳的老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被岁月偷走的味道,在这部电影里得以重现。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深水埗,但主要的拍摄搭景是在永利街。

《岁月神偷》剧照(图源:豆瓣)


中环永利街的市区重建项目,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民众自发举行了“黄丝带行动”,将保留老建筑的心愿写在黄丝带上,系在永利街,仅两天后,香港市建局做出决议:将上环永利街剔出重建范围,划为保育区域。

今天,长不到70米的永利街,成了全香港唯一还保有20世纪60年代风貌的街道,12栋老式唐楼并排着,每一幢都保留着老香港最特色的部分,成了人们的怀旧圣地。

永利街的故事,让建筑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拉近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今天的永利街(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05

美荷楼:铭记香港公屋的历史

香港的楼群密度之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以至于拥有“石屎森林(水泥森林)”的称呼。


(图源:pixabay)


在香港,两种人生活得最幸福。一种是住豪宅的超级富豪,另一种则是有资格拿到公屋,享受低廉租金和超值小区服务的公屋族。因此能申请到公屋,成了很多香港人摆脱蜗居生活的梦想。

对于多数香港人来说,长长的走廊、每户门前的铁闸、在走廊和大堂游玩的孩童还有友爱和睦的邻里……承载着他们的回忆。

美荷楼的前身是安置灾民的徙置大厦,是目前香港仅存的H形大厦,位于第一代公共房屋石硖尾徒置区内,导演吴宇森小时候就住在这个区。


美荷楼资料图(图源:香港历史文物保育·活化官网)


经过改造后,美荷楼已变身为现代化的旅舍,一楼的“美荷楼生活馆”则成为向大众展现香港早期公共屋村居民的生活百态、居住环境及社会文化的空间,你也可以到充满老香港情怀的冰室喝上一杯。


今天的美荷楼青年旅社(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06

中环PMQ元创方:曾经的警察宿舍,传承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

对于香港警察,我们一定不陌生,在不少港产电影的经典桥段中,总有一些让人难忘的香港警察形象。


《无间道》剧照(图源:豆瓣)


而现实中香港警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到位于中环的创意设计新地标——PMQ元创方去一探究竟。

这里有一座前身为孙中山曾就读的中央书院的建筑,该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严重的破坏,1951年被改建成已婚警察宿舍。

建筑采取了以一条贯通的公共走道将每个单位的主要生活空间和厨房分隔开来,以及在两家的厨房之间安排一个共享的开放空间的布局方法,这一独特布局的结果是形成了非常漂亮的建筑立面。


已婚警察宿舍(图源:香港历史文物保育·活化官网)


后来还推出了高层建筑类型的警察宿舍,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提出的“空中街道”的方式,即将住户从地面层通过电梯运送至空中街道,人们再从那里向上或向下经楼梯抵达各自的居住单位。


已婚警察宿舍(图源:香港历史文物保育·活化官网)


今天,这里变成了云集100多位香港本地艺术家的创意设计地标,建筑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旧时的风貌,从任意一个工作室的窗向外看,都还是原来整整齐齐的宿舍。


改造后的PMQ元创方(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07

利东街:歌中的那条“喜帖街”

利东街,联系着香港一段关于拆迁的历史以及几代香港人的集体记忆,那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香港记忆。

利东街的旧唐楼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下是商铺,楼上是住宅,因有很多印刷公司在此印制喜帖,故又名“喜帖街”,人们来一趟喜帖街,便可以置办齐所有结婚物资。


利东街资料图(图源:维基百科)


2005年湾仔利东街重建事件,是香港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市民开始组织起来为自己的权益抗争,要求保留旧建筑,其他学术及专业人士也无条件加入协助居民,提出新的规划方案,更引发了一首歌《喜帖街》的流行,反映出市民对建筑保护的关注。

但最终,利东街还是被改建了,2015年11月改建完工,旧时代的印刷店绝迹,这里变成了一条欧式风格商业购物步行街。据总建筑师吕元祥介绍,重建的灵感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街景,在捕捉湾仔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配合香港的现代化发展。重建后的利东街,每年还会与全球的艺术展览合作,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可惜,这条街从前的韵味,我们只能从歌里回味了,“忘掉爱过的他,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裱起婚纱照那道墙及一切美丽旧年华,明日同步拆下……”


 (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08

九龙城寨:在科幻电影中永生的香港神秘传奇

如果你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一定要去九龙城寨看看。

这里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0.026平方千米内,树立着350栋楼宇,最多居住着5万居民,像是一座钢铁森林,看似破败,却承载着很多老香港人的生之所依。

我们认识这里,大多是在香港电影里,古惑仔的故事,江湖情仇,在城寨里生生不息。

九龙城寨(图源:维基百科)


1847年5月建成的九龙城寨,一开始是用来防御外敌的。二战结束后,大批的华南难民涌入香港,由于没有管制,九龙城寨自然成为他们最理想的栖居之地,里面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小手工厂鳞次栉比,人们不断加高楼层,大厦与大厦相连,城寨愈发遮天蔽日。

现在,九龙城寨已成往事。1993年,所有建筑被清拆,取而代之的是九龙寨城公园,它以原址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为主,以清初江南园林为设计模式。

九龙城寨公园(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网)


在九龙城寨清拆的这一年,著名科幻小说家,赛博朋克理念的提出者威廉·吉布森,经过香港启德机场,看到了这里,立刻被深深吸引。他写到:“我被迷住了,它就像一台机器,运转得非常出色。拆迁就像是把整部机器给拆开,让你第一次看到里面到底是什么。寨城就矗立在跑道尽头……黑黢黢的窗户让它看上去像一座巨大蜂巢……疯狂地吸收城市的能量。”

今天,已经被拆除的九龙城寨,成为很多赛博朋克作品的灵感来源,现在我们只能从电影中去寻觅它的踪影了。


电影《攻壳机动队》对九龙城寨的复刻(图源:豆瓣)


09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文化血脉永远延续

为纪念香港回归25周年,祖国送上了一份厚礼:历时4年建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在7月2日正式对外开放。最让人期待的展品,莫过于故宫博物院借出的914件文物,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北宋摹本,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 等。


(图源: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筑,由香港本土顶级建筑大师严迅奇操刀,建筑展示了对传统美学的全新阐释,其灵感来自传统建筑、艺术与香港城市景观这三大元素。

严迅奇在设计时,希望抓住北京故宫的精髓,并融入香港自己的城市特色。建筑设计将紫禁城的一些元素进行了重新演绎,博物馆三个中庭空间的设计,参照了紫禁城中轴水平递进的空间布局,中庭天花板以现代手法演绎紫禁城屋顶琉璃瓦铺设,这些设计都体现出文化血脉的延续。


(图源: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


参观者在中庭,可以享受博物馆入口广场、香港岛天际线及大屿山的景观,体会大楼与周边风光的和谐之美。


(图源: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


结语

(图源:pixabay)


浏览一座座建筑,就像重温了一遍香港的历史。

想起很多年前,由黄霑作词、罗文演唱的《狮子山下》,把老港人的守望相助唱得淋漓尽致:“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时间的齿轮仍在滚滚向前,今天的香港,依然向世界昭示着永不言败、勇创辉煌的中国精神,我们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作者:陈平原,陈国球,王德威 编,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楼情:香港 20 世纪初唐楼建筑研究及其活化利用设计》(作者:梁以华、郑红)

《八座香港老建筑的重生!引领时代浪潮,不忘呵护过去》(公众号:建筑师疯人院)



好书推荐

《贝聿铭建筑十讲》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回归25周年:从这9处建筑里,重温动人的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