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敦煌文化

说来有些惭愧,做为一名甘肃人,对敦煌文化知之不多。2019年,一次机缘巧合,我们举家驱车前往敦煌旅游,途经河西的几个重要城市——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

途中几个画面,之后不断闪现在脑海中的,既是漫天皆是黄金色的胡杨林;也是风吹芦花波浪涌的湿地公园;还是望断天涯无归路的嘉峪关城楼;最后才是月牙泉边不远处的莫高窟。

那窟,攀沿于岩壁之中,或高或低,或立或卧,神情寂廖。夕阳西下,热闹的游人离开后,陪伴着岩窟的,是天边的那一瓣孤月,戈壁的劲风啊,还要将闪烁的星光,吹得更远些,再远些,让这岩窟彻底浸没于沉寂当中。

走进莫高窟,首先要走进它的文化。如果你不懂得绘画,不懂得岩彩画,即使跟着众人游历一番,也是稀里糊涂转入这个窟、转出这个窟,除了看到一些泥塑和墙上的画像之外,纯粹就是入宝山而空回的一个过程。

做为一名门外汉,游历敦煌的时候我最想问几个问题。逐一作答的过程,也是初探敦煌文化的过程。

问题一:古代人为何要在敦煌开窟造像?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汇聚地。咱们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各种日用品可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古代印度、波斯甚至欧洲等地,从印度佛教为主的各国宗教文化也会不可避免地在敦煌这个经济文化交汇地广为传播和交流开来。

既然文化需要传播和交流,那肯定不能用咱们现在的互联网来实现这个功能吧,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惯常的传播手段,就是开窟作画,将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等绘制在洞窟里,向世人宣扬佛法、以教化众人。而开窟造像、绘制壁画本身也是当时僧侣修行或者信徒礼佛的一种手段。

问题二:为什么莫高窟要选在鸣沙山的峭壁上,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

在石窟中建寺是印度佛教的产物,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石窟寺的最大特点是多选择在山地,依山开凿,兼具天然峭壁的险峻与自然景色的优美。

莫高窟选择在河西由河水冲刷形成的鸣沙山的峭壁上。不仅与世俗生活隔离较远,便于清修;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派清幽的大自然风光。

距莫高窟15公里的南山谷中有个名叫大泉的地方。这里的泉水汇合起来向北流经莫高窟,唐代称为“宕泉”,后来也叫大泉河。大泉河平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每遇涨水季节,这条小溪就会变成宽阔的河流,浇灌着莫高窟的土地,使宕泉两岸红柳丛生、草木青绿。

唐代的一个地方官曾盛赞莫高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滋露翔云滕其美;左右形胜,前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通过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可以遐想莫高窟当年的一派盛景。选址在此,也是当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选择。

问题三:敦煌壁画在世界壁画中居于何种位置?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以上问题,只是观赏敦煌壁画之前必做的功课,或者,是游历之后必备的复盘过程。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而言,这只是初探。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探敦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