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古说古珠-第九篇-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珠子

       辽河流域在我们的三大流域的最北方,位于这一流域的内蒙古赤峰市数汉的兴隆注文化出土了我们所知最早的玉器,它们是一些距今将近8000年的珠子管子和一种被称为“块”的装饰品(如图030)。“块”这种在环形上开一个缺口的玉器形制,从公元前6000年的兴隆洼开始,在后来的红山文化得以大量地制作;经过我们无法确定的传递方式,在文明中心的中原腹地延续到了战国时期:由西南的古演人将它一直保留到了西汉结東,实际上直到今天,东南半岛和台湾地区些民族仍然有戴玉石块耳饰的遗风。从东北亚到东南亚,从史前到今天,块的地域分布广泛,时间跨度超过8000年。

图030兴隆洼文化的玉玦一对。左,直径2.9厘米、孔径1.4厘米;右,直径2.8厘米、孔径1.3厘米。内蒙古自治区汉旗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M117出土。出土时在墓主人的耳边,般认为是耳饰。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玉器是迄今为止最早用透闪石玉制作玉器的出土记录。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史前的玉玦一般出现在墓主人的耳边,多数人因此相信是耳饰。在进入文明社会的商代开始,玦在中原文明地区已经不再作为耳饰,而是作为某种礼仪的象征。除了玉玦,兴隆注还出土一种称为“形器”的长条状玉器,是这一文化的典型器。比形器出土时的位置在墓惠主人的颈部、胸部或腹部,似乎是墓主人佩戴的项饰或衣服上的服饰。

       兴隆洼人突出的成就是他们征服了硬度极高的玉材,他们有最早使用透闪石玉料的记录。玉管是兴隆洼比较典型的形制、它们均为佩戴在主人颈部的装饰品。这些玉管显示了较为成熟的加工工艺尤其是打孔技术(如图031),我们知道打孔作为制作珠子的技术难题,其主要难度在于征服材料的硬度。在还没有金属工具和机械装置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如何给具有相当硬度的石材造型打孔和制作纹样,一直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也是最难得出明确结论的话题,即使我们做过工艺复原的实践,也只是一种可行性推测,这些工艺复原尽管不定完全准确,却很可贵。

图031辽宁阜新县查海遺址出土的玉管。管子长3.13厘米,直径1厘米,管壁厚0.3厘米,孔径0.65厘米。辽宁省阜新县查海遗址出土。查海遗址与兴隆洼同期并属于兴隆洼文化范畴,管子等玉器形制与后来的红山文化的玉管在形制上有明显的联系,特别是将管子两端做成一定角度的斜口的特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从兴隆洼文化开始,到与它有直接关系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乃至后来著名的红山文化,这一地域始终有装饰品选材多样的可能。比如在距今7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土有雕刻器、尖状器、、泡形饰、耳珰形饰、珠子,而除了透闪石玉,还有玉髓、玛瑙、煤精和巴林石等多种材质。玉随是一种硬度极高的隐晶质石英,它的色彩和质地很丰富,先民们多使用玉髓制作小工具,一般情况下,它的硬度足够应付各种常见的材质。而使用硬度不太高的煤精和巴林石制作珠子和其他装饰品,这在辽河流域以南的各个文化中并不常见。后来的凌家滩文化和西周贵族墓地曾出土过煤精制作的珠子,数量不多,是按照当时当地流行的形制制作的,推测这些煤精是通过贸易得来,而且当初引进的是原料而非成品。汉代曾兴起使用煤精制作各种祥符小鲁当作珠子穿戴的风气,此时作为大一统的中国,装饰品原料的广泛贸易已经比较容易。而在北方地域,煤精和其他软料的使用,自兴隆洼先民到后继者红山人,又从夏家店一直延续到文明边缘的草原民族,数干年的传统应该是得该地域出产地方材料多样之便。

        兴隆洼人聚族而居,他们的村落营建在山坡台地上,房屋分布有序,组织严密。除了玉器,他们还擅长制作各种日用陶器和石质工具,但是我们现在仍然无法了解兴隆洼先民为什么制作玉器只知道那些玉器从一开始就与实用无关。迄今为止,我们只知道中国人、美洲的古代玛雅人和澳洲的毛利人制作玉器。玛雅人制作玉器的历史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晚于旧大陆数千年,直至西班牙人到达新大陆的15世纪以后逐渐消失殆尽;而毛利人并未形成文化意义上的玉器制作和象征。也许当初的兴隆注人从未想过他们为后来的中国人开启了一种独特的玉文化,这种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装饰审美。

        以上文本由【牧古说宝珠】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牧古说古珠-第九篇-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