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
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
得到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
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浪费;
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知道停止,就不会碰到危险;
这样可以保持长久。
说明:译文选自《傅佩荣译解老子》
我的心得:
01
老子经常提及人性之贪婪,世人都在追逐名利和财富;不断索取却害怕失去;得到还想要,没有休止。
这是人性普遍之追逐,很快他又提到不断追逐会带来的危险。
追逐名利和财富可能会伤害身体,过度消耗身心,以致造成毁灭性的毁坏。
得到还想要更多,盛名会带来重累,钱财富足会造成奢靡浪费,也遭致嫉妒和怨恨,这些都会带来浪费和伤害。
不知满足就会被现实羞辱,这会陷入求而不得的束缚和折磨。
在提到人在追逐满足欲望可能遇到的危险时,他同时给出了应对危险的办法。
这个办法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意指知道满足,知道停止,知道合理有度,这样才能获得身心长久。
老子眼光深远,用心良苦,劝告人不应为世间名利欲望所累,不将身心折损在追逐和满足欲望上,希望人能获得身心长久存在,最终达到如水般自由解脱。
02
老子用心良苦,世人却不觉得追逐名利和财富有何不妥,更别说识别出追逐背后埋潜藏的危险。
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最大的危险是,不认为自己会有危险。
如果人认为追逐过程中没有危险,不存在陷阱与悬崖,那才是最大的危险呢!
03
为什么世人认为追逐没有危险,更别提会识别出危险了。
世人在听完老子劝诫后,心会想:“嗯,你讲得似乎有道理,好像似那么回事。”
接着继续我行我素,依旧如故。为什么?
理智虽然有所理解,但内心情感无法完全认同。
为什么无法完全认同?老子劝人要知足要放下,可是我现在还不满足,怎么放下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逐渐接近问题根源了。
为什么知道却无法完全认同,更不用说要依照老子教诲而行了?
因为内在还有不满足、匮乏、坑洞,渴望金钱富足,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功成名就......
还有那么多的渴望,还有那么多的坑洞未填满,如何放下?
04
现在来到了问题的难点,我们内在匮乏什么?要满足什么欲望?要填满的坑洞在哪里?
不安静下来,不进行自我观察,如何得知自己匮乏的是什么?如何知道怎样才能合理满足欲望?如何才能填满坑洞,从洞里爬出来继续前行,而不是反复掉进同样的坑洞里?
匮乏和坑洞就是陷阱,就是危险,需要识别出这些陷阱,才能跨过危险。
05
要理解好《道德经》,需要补充心理治疗这部分知识,需要知道如何解决匮乏,如何填补坑洞。
《道德经》论述内容有很大部分是反人性,提醒人不可在过度追逐欲望中导致人性沉沦、身心毁灭。
《道德经》是从求取身心长存的角度来劝诫世人,可谓洞察深刻,目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