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82天,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82天

原文阅读: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评价卫国的大夫公子荆,说:“他善于管理家事。家里刚刚有一点儿财物,开始宽裕一点,就满足地说:‘差不多了’;再宽裕一点,就开心地说:这已经算是完备无缺啦!后来升了官,家境变得富有,他说:这简直是华美啊!

启发思考:

      卫公子荆是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卫灵公的弟弟。鲁国也有公子荆,所以加“卫”字以区别。他是一个谦谦君子,为人和蔼可亲,并且具有克己有度的心态。 这是非常可贵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孔子非常欣赏他。

        历代学者的解读基本都强调本章体现了“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念。卫公子荆很懂得知足,家始富有,感觉甚是良好;后有增加,感觉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再有增加,感觉生活竟是这般美好。这就是所谓“知足常乐”,真正富有的人是因为他们总是很知足,对物质享受没有奢求。这和孔子的生活态度一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第七》第16章)

        不过,对待知足和不知足,也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去看待。因为从某些方面来说,人一定是不知足的,不知足,才能向前进的动力;知足了,就停滞了。关键在于觉得自己什么东西不足。觉得财富不足,就追求财富;觉得知识不足,就追求知识;觉得健康不足,就追求健康;觉得这世界这么大,没看足,就走出去看看;觉得自己品德不足,就修品德。

        一个人的关注点决定了自己的态度和时间精力资源等分配的决策。卫公子荆的追求显然不在财富上,由于他对物质没有更多的要求,所以在他进步的过程中,财富的每一次增加,给他带来的都是惊喜和满足。

      我们再借鉴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分析来理解一下“知足常乐”。在他的经典作品《占有还是存在》一书中,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占有和存在。

          先问一个老套的问题:人生在世,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如何理解大多数人努力去追求房子、车子、票子这样的物质财富?这种不断占有的生活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带给我们幸福?为什么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抑郁症的发病率反而更高?除了不断占有,我们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弗洛姆指出,占有的本质是对物品的拥有,也就是一种物化的关系,它会让占有者和被占有者都成为物,这种关系会导致人的物化和生命力的丧失。这种通过占有带来的自我认同其实是一种幻觉,因为我们并不能永远占有某个物品或者钱财。

        而存在的本质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积极主动的生存,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激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力。 爱一朵花,并不意味着要把它连根拔起,或者放到自家花瓶里,仅仅是看着它,欣赏它的美就可以感受到幸福。同样,很多人现在去旅游也是怀着占有的心态,虽然不能把景点整个带回去,但可以用拍照来拥有它的至少一部分。所以你也能理解那些在景点门口毫无美感的标牌前面拍照留念的人,他们的目的其实也是宣示对这个景点的占有。而真正重存在的人,在意的是旅游带给自己的心灵触动。

        可见,如果是重“占有”的方式,所占有的物质财富、地位权力等并不能带来幸福,无法知足,更不能常乐。而只有重“存在”的方式才能让人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不断更新自我,并以活在当下的姿态,去感受幸福。

      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重占有的社会,必然是以物为中心的社会。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人而是资本,是死的东西。而一个重存在的社会,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自我实现。弗洛姆认为,人类要想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就必须把重占有的生存方式转换成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也许,知足不在将来,不在明天,就在当下。如果人的存在方式是注重存在,而非占有,可能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拥有知足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82天,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