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朋友圈——(十九)多行不义必自毙

(十九)多行不义必自毙

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蔡京人离开了官场,但惹下的事却不消停,并且一件件爆发了。

徽宗做了二十多年皇帝,折腾了二十多年,把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折腾得民生凋敝经济崩溃,以至于国内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边患频频狼烟四起。

徽宗眼看着自己再没能力维持局面,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自己躲到后宫继续享乐去了。

徽宗是这样盘算的,金人要是打过来,他就跑,金人撤走了,他再返回来做太上皇,他觉得自己虽然对付不了金人,但还是可以摆布他儿子的。

金人真的打过来了,徽宗带着他的一帮亲信赶紧逃命,去南方躲难去了,等到警报解除,徽宗认为天下太平了,才又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的徽宗并不安分,而是听信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帮佞臣的话,在他儿子身后指手画脚,干预朝政,继续折腾,把北宋最后的一点可能拨乱反正的时间都浪费了。

大臣们不好说造成如今这个复杂局面的主要原因在太上皇,只能把矛头对准蔡京等已然失势的官员。

侍御史孙觌见蔡京当权的时候惹出这么大的乱子来,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处分,愤愤不平,给钦宗上奏章陈述蔡京的罪恶,要求严厉查处追究蔡京的责任。

钦宗对蔡京这个老头子没什么好感,既然御史弹劾,就把蔡京贬职发配。这样的处分不痛不痒,与正直之士内心期盼严厉问责相差甚远。

但在钦宗看来,把曾经的宰相撵出京城已经是很严厉了。他刚刚做了皇帝,不想落下不厚道的名声。

皇帝下旨处罚,蔡京只好打铺盖卷走人,因为年老体衰经不起旅途颠沛,还没有走到任所,就死在了路上,活了八十岁。他自己是死了,但他造下的孽开始贻害他的子孙。

据说,蔡京曾聘请过一位饱学之士给他的孙子辈做家庭老师。操办这件事的家人就打着相府的名义,聘请来一位姓张的新科进士。

张进士来到蔡家,第一堂课就对蔡京的孙子们讲,你们也别学什么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了,你们把身体练得棒棒的,学会逃跑最关键。

孩子们很诧异,问为什么?张进士就告诉孩子们说,你们的爷爷作恶多端,早晚要遭报应,等到朝廷明正典刑,满门抄斩的时候,谁跑的快谁就可以活命。

这帮孩子听张进士这么一说,满心恐惧。放学后就跑去对他爷爷说,老师说了,爷爷做坏事太多,朝廷迟早会找你算账,老师让我们学逃跑,谁跑的快谁就可以活命,是这样的吗?

蔡京倒行逆施多年,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听了孙儿们的话,很不高兴,但还是强压怒火,把张进士找来,还置办一桌酒席款待他。

蔡京在席间说,你对孩子们说的话想想也没错,你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张进士认真地对蔡京说,你做下的恶事太多了,结局已经无法避免,你要是还有点良心啊,从今往后少做点坏事,给子孙积点德吧。说完就辞掉教职,扬长而去。

果如张进士所言,蔡京被贬职流放,他的子孙立即跟着倒了霉。他的儿子蔡攸、蔡翛被判处死刑,蔡絛流放白州后也死了。只有蔡鞗因为娶了公主做老婆才免于受罚。其余子孙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受苦去了。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蔡京贬官流放途中,曾填词一首:“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词中充满了末路感伤的情绪。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蔡京被贬,携带了大量金银财宝去儋州贬所。他作恶多端,名声太臭,老百姓非常痛恨他,一路上蔡京拿着钱都买不到吃喝,住宿也没人接待。蔡京这才醒悟,感慨地说:“我蔡京失去民心,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吃不上,歇不好,年老体弱的蔡京终于走不动了,最后饿死在潭州崇教寺。

蔡京临死之前的故事。或许实有其事,或为后人杜撰,其中颇有些因果报应的意味。

多行不义必自毙,蔡京用他的一生来阐释这个道理。

宋史评价蔡京天生就凶恶狡诈,用小聪明来驾驭别人。这样的评价有明显的“事后诸葛亮”之嫌疑。谁生来就是坏到家,坏掉渣的?之所以变坏,变恶,与生存环境和个人际遇有着莫大的干系。

蔡京之所以成其奸,与宋朝的制度,皇帝的性情,社会的风气有着莫大的干系。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才制造了蔡京这样的怪物。

蔡京一辈子钻营,所作所为,只为了头上的官帽。不顺着皇帝的心思办事,在宰相的位置上根本坐不稳。

徽宗轻佻,自高自大,喜欢排场,喜欢热闹,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所以,蔡京才对皇帝说,做事不必拘泥于流俗,朝廷就应当竭尽四海的财力来满足皇上享乐。

皇帝本昏庸,不如此说,蔡京如何能让皇帝开心?不想尽办法找钱,蔡京拿什么满足皇帝享乐?

徽宗不傻,他不是不知道蔡京在他背后做的事不得人心,所以他数次罢免蔡京,这样做,不过是给舆论败败火。等过了风头,又重新启用。当然,徽宗也担心蔡京权力过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在蔡京身边也安插了与蔡京不对付的人从中掣肘。

蔡京每次听说皇帝生气了要办他,都会想方设法求见皇上,磕头如捣蒜般祈求徽宗不要撤他的职,往往爬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总能哭得徽宗心肠变软,争取到同情分。

徽宗之所以舍不得办蔡京,说白了还是享乐思想作祟,因为离开了蔡京,没人能给他找来钱保证他玩得爽快。

要灭掉蔡京,皇帝一句话足够,蔡京主导不了自己的命运,主导他命运的是皇帝。

蔡京独断专行的做法就是兄弟、父子也不能相容。

他的兄弟蔡卞与他政见不合,离开了他。

他的儿子蔡翛眼见老子做得太过分,担心将来遭报应,就努力做好事,希望替他老子有所弥补。

蔡京的另一个儿子蔡攸担心将来会受到他老子的牵连,就跳出来揭发父亲的倒行逆施,希望能与父亲划清界线,以争取一个好的结果而不得。

蔡京家里出出进进的,尽是些蝇营狗苟唯利是图的家伙。蔡京用人没有原则,只要舍得花钱送礼,就是胸无点墨的奴仆走卒也能得到官职。

蔡京卖官鬻爵,视国家的制度、律法如无物,破坏了宋王朝的官僚选拔体系。所任用官员的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急速降低,为后来北宋国难当头的时候难以找到有担当的人才埋下了祸根。

蔡京多年经营,编织了一张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力网,他的亲信手下遍布王朝的各个角落,官场势力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终于给国家招来了祸患。

不得不说,北宋之所以亡国,徽宗是当然的第一责任人,但蔡京引导教唆皇帝大兴奢靡之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责任他是逃不掉的。

蔡京干了一辈子坏事,难道就没有做过好事?

《宋史》记载,蔡京强力推行神宗元丰年间订立的新法,其中有关社会救助的法令,蔡京执行得还是不错的。

蔡京设置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据说是最早的社会福利机构,这些机构按照一定标准给居养人定量的钱粮,病了可以免费看病吃药,死了免费斋醮超度安葬。

这个福利抚恤制度的设计非常超前,不仅领先世界,就是以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也是近乎完美的。这个制度设计把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死有所葬全部囊括,看上去真的很美好。

后代史家因此对蔡京的这一功绩表示赞扬。

但是,我们不要忽略一个事实。蔡京执政期间竭尽民力来投皇帝所好,贪婪卑鄙以自肥,糟蹋了大量的财富,引发了持久的社会动荡,招来了外敌的入侵,把宋王朝推向覆灭的深渊。蔡京设计的社会保障制度再好,估计人们也难以享受到这样的福利。

所以,蔡京时候的所谓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制度设计。

当然了,这个制度也可能进行过小范围的试点,但并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实施,否则北宋末期的社会动荡也不会那么剧烈。

所以把这样一个不曾普惠百姓的制度设计说成是蔡京的功绩,未免牵强。毕竟他做下的坏事对这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蔡京当政的时候,就有民谣唱道:“打了桶,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民谣中的“桶”指的是童贯,“菜”指的是蔡京,这两位大宋高官狼狈为奸,祸害百姓,百姓岂能没有怨言?

如果蔡京主持工作的时代给了人们一个安定和谐的盛世,那么人们还会痛恨诅咒他吗?社会会发生动荡吗?北宋会灭亡吗?

为了权位,蔡京堕落成为一个不择手段,不顾名节的小人。亏他还读了一肚子的儒学经典,对礼、义、廉、耻的做人准则没有丝毫敬畏。

蔡京是一个只管自己活着时候的荣华富贵,不管死后洪水滔天,既没有信仰,也无所畏惧的人。

所以,蔡京从来没有把社稷民生当回事。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他自己考虑,推行变法不过是投皇上所好,并不是他自己想有所作为青史留美名。

蔡京以继承熙宁变法为名,打击异己,排挤持不同意见的官员,大搞奢靡享乐之风。他恣意妄为,胆大至极,无法无天,把北宋朝廷搞成蔡京的一言堂,敢冒充皇帝的手笔,假借皇帝的名义签发文件。这样的一位施政者,多少政绩都无法弥补他做坏事带来的损失。

徽宗皇帝不呆不傻,他也知道蔡京弄权,也知道官员们对蔡京意见很大,经常能听到弹劾蔡京的声音。但他不是把蔡京贬职查办,而是安插一两个和蔡京不对付的人来牵制他。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然是因为蔡京能够不折不扣执行徽宗的意图,帮助徽宗搜刮钱财来满足他享乐。对于这样一个能干、贴心的“能臣”,徽宗怎舍得抛弃?

徽宗安排来牵制蔡京的人也多是浑浑噩噩,逢迎阿谀之辈。

史学家蔡东藩认为,徽宗任用的宰辅,蔡京是小人中的小人,除了韩忠彦外,无一不是小人。

至于蔡京辅政期间做过宰辅的何执中、张康国、郑居中、张商英等,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蔡京那样的小人而已。他们时而依附蔡京,时而攻击蔡京,不过是觑着皇帝脸色行事。弹劾蔡京是稻粱之谋,依附蔡京是为爵禄着想。

把牵制蔡京的希望寄托在这样一群人身上,亏得宋徽宗能想出这样的“高招”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徽宗的朋友圈——(十九)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