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98)

图片发自App

黄以方录【16】

【原文】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①’”

[注释]

①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语见《二程遗书》卷十五,程颐语。

[译文]

先生说:“人心的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在有感之后才通悟感应的。就像二程说的:‘未有感应的心体未必在先,已有感应的心体未必在后。’”

[解读]

良知并不是后天经验所综合形成的,而只是通过功夫使它显现或者说是“悟”出来。先天赋予主体的良知在致良知的展开之前是不会被主体自觉把握的,离开后天的“致”的过程,它亦只是一种寂然不动的本体。在这里,“感”和“应”可以看做是后天功夫的展开过程。良知诚然在逻辑上先天而有,但其内容和作用唯有通过后天的感应(功夫)才能得到展示,没有功夫,良知也就不会体悟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