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所造-183

柳智宇下山

是消极而选择了宗教,还是宗教带来了消极?

昨天群里有朋友发了一则关于龙泉寺柳智宇的博文,这个少年天才在最让大家期待的年纪入了空门,而且选择了最严苛的南山律进行持戒,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也在进行心理咨询,不过文章中所用的例子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具备的素质。诚然,咨询师都是人,人便带有自我主观的特点,不过他的宗教特色太重,当求助者自我解脱之后,咨询师却感到了痛苦,因为没有他想要的宽恕和宽容,那么这样的人很难从自我内心的冲突中得到救赎吧。

喜欢潜水,不太出来讨论,不过因为有人说了一句这位大师是被佛教所导致的如此消极,是我所不认同的,故而出来讨论了几句。我的观点是佛教和佛学,本身指向并非是消极避世的,而是其人自己本身的消极避世,从而选取了佛教之中避世的成分,离开原本的社会关系,包括了亲缘关系(也许最想逃避的就是亲缘),进入一个自我所营造出来的理想的情景。期望能够通过思索和苦修,让世间得到解脱和觉悟,对他而言,他认为这是积极的入世,而且是对众生的一视同仁。但是文中一位与他共同进行心理咨询的老师说的很好:“要想成佛,先要成人”,这位大师,将人与佛对立了起来,养成的行为体系已经远远的脱离了主流的行为方式,所以今天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文章,去尝试理解和体会他的感受。

昨天讨论的焦点是其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我的观点是不健康,首先其有自知力,排除精神疾病;其次有内心冲突,冲突是泛化的,本人是感到痛苦的,比如他出去买个菜都很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且苦修带来躯体的一些变化是否也可以视作躯体症状,社会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冲突持续的时间很长,超过8年,所以可以诊断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过好在,其人一直都在尝试自救,他在探索自己困惑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佛法中希望能够让他找到自己的答案。柳智宇应该是十分善良的一位少年,对被灯泡烧死的飞虫都提供怜悯,但是这份善良其实是无原则的,到极致的状态反而会助长恶的成分。过于容忍恶的存在,其实也算作恶的本身。但是他看来,最终是要做到纯善无恶,这本身就是善恶的对立,纯善,也便是纯恶。

所以他给蒋方舟咨询的那段,让人有些哑然失笑,蒋方舟不愤怒了,因为在脑海中锤死了那个带给自己痛苦回忆的人,柳智宇缺感到很失败,因为他想教给对方的是宽容和宽恕。从这点看来,蒋方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超过他的,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调适。而柳智宇的思维中肯定和否定存在着绝对化的情况,其实就我浅薄的佛学理解,反而是反佛学的。佛教并非让人无限制的容忍,无原则的善良,或者只是单纯的通过苦修和绝情弃爱来得到觉悟。相反,佛学的圆融和对自性的体悟,应该是对人的肯定,生搬硬套曾经的清规戒律,反而会让自己远离人味儿。自然,戒定慧,目标都是为了慧,戒律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沉淀自我,去触摸本心,只是这颗本心,是在人群中,还是在深山里?他去学习心理学是有帮助的,可以让他看到不绝对化和活生生的人本身的意义,祝早日真正得道。

宗教在一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其实只是他本身的心相,而不是宗教原本的样子,每个人的心相都是不同的,一切唯心造,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唯心所造-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