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慢可不一定是拖拉磨蹭,学龄前孩子动作发展不熟练,在成人眼中会“慢”,况且孩子相对于成人的速度,本身就是“慢”的。
通过对孩子做事拖拉摩擦的情况进行解析,可以把孩子的动作慢分为两种情况,
有的孩子慢可能是家长过多出手相助减少了训练的机会,导致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滞后于同龄人,有的孩子则可能是被催得太多导致紧张和焦虑,越催越慢。
造成拖拉磨蹭的原因很多,缺乏时间观念、专注力不够、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行程安排太满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等等,针对这些原因,缺乏时间观念造成的拖拉需要帮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感知。培养时间观念,先从养成看时间的习惯入手,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当我们把行为、事件跟时间联系起来,时间单位才有意义。训练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力才是关键要做的事情。
由意愿度和做事动力不足引起的拖拉,需要去定位孩子不想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难求,真正需要花功夫的是观察和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由于动作不熟练引起的拖拉,家长要清晰过多的包办,会造成孩子缺乏练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依赖心理。在孩子学习技能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练习,先掌握技能,再练习速度。
缺乏自信导致的拖拉,家长要帮助建立自信心。可以帮助孩子以周为单位,每周设立一个小小的他可以够得着的挑战,让孩子在一步步挑战成功中累积自信。当孩子挑战失败时同理孩子,鼓励孩子今天没做到,不是明天不做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持续向着目标努力。
解决了孩子拖拉摩擦的情况,孩子的睡眠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发布的最新的睡眠时长建议如下:
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12~15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即幼儿园阶段: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即小学阶段:9~11小时
让孩子更容易入睡的三个简单方法:累了、安静、放松。
培养孩子好习惯有2个必要条件,其中之一是“榜样力量”。
如何划分0-12岁孩子的时间管理段位的呢?每个阶段对应的目标是什么呢?
NO.1:0-3岁,培养生活规律(吃、睡、动);
NO.2:4-6岁,建立生活习惯,训练基本生活技能;
NO.3:7-9岁,熟练生活技能,开始培养学习习惯;
NO.4:10-12岁,进入自我管理。
理想状态是:家长协助孩子循序渐进,每个阶段聚焦重点,逐个击破。孩子会在不断做到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孩子的年龄与所处段位一致或处于更高段位,淡定从容。
借助工具建立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力是儿童时间管理训练的基本动作。
NO.1:钟,各年龄段适用,放在方便取用、使用频次高的各个区域;
NO.2:具备时间显示及倒计时功能的手表或手环,建议4岁以上使用;
NO.3:计时器,各年龄广泛适用,用于事件花费时间记录;
NO.4:沙漏,适用于入门训练、小范围使用;
NO.5:番茄钟,只能用于孩子专注力训练上,让孩子能够尝到专注的好处。
在亲子时间管理训练中,在应用“时间记录“这个工具前,需要先明确“我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那记录又有什么好处呢?记录可以:
1.实现具体可计算的数据追踪;
2.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3.让我们有机会针对具体数据去反思,强化亲子时间管理的信心;
4.让我们对于未来事件的预估更加准确,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淡定从容。
本讲介绍两种适用于孩子的记录工具:一日时间记录表和打卡表。
那不同年龄的孩子看板使用有何不同呢?
1、学龄前的孩子,在进入看板约定的流程前,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复述看板上的内容,强化印象。
2、7-9岁进入小学初级阶段的孩子,要创造固定的学习环境,在此区域设置可视化的学习看板,可以帮助孩子将视角从眼前微观、局部的时间管理拉伸到一天、一月、直到一年。
3、10-12岁进入小学高级阶段的孩子,日程的安排要更加详尽的展示在看板上,除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外,还要给到孩子更多弹性时间去练习事件排序的能力。
制作梦想版的两种方式:
1、PPT或者图形软件;
2、手工绘画或剪切粘贴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