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源流

阅读日期:2月25日

阅读书籍:第九本 《中国书源流》

阅读者:周檀


图片发自App

结绳而后出现文字。

鲁迅《门外文谈》:所以,它终究不能长期地流传下来。

《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是书写,“契”是契刻。

文字是谁创造?                                          传说:皇帝的史官 仓(吉页)形象“龙颜侈哆”额头上长着四只眼睛。

鲁迅指出: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文字在人民间萌芽”


史前期的刻画符号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

图片发自App

刻画符号虽然学者都从文字角度去理解,但因为缺乏有力的旁证,又因为所见数量有限,难以充分互相比较,从中发现有规律性的现象,目前也是正处于各抒己见的阶段。

画与中国早期文字

目前能肯定的中国早期文字是:甲骨文。三千年前商代的文字。发现五千个左右。《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图片发自App

与刻画符号似非同出一源,有它的独立体系;又因为它与实物的形体很相似,文字学家又给这种文字命名;象形字。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往往一字多形。中国文字虽然经过多次改革,进行简化和整理,字形有了很大的改变,且从一字多形,基本上变为一字一形,仍带有画画的痕迹。

远古时代,画画被广泛运用,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

严格的来说,画是不能代替文字的:《世本》上说的“史皇作图,仓(吉页)作书-文字”,古人把文字和画分开来说,就说明两者并非同一东西,所谓“图画文字”去掉“图画”这个限制词,也就不成为“文字”。

画是怎么样变成文字?

甲骨文从画中分离出来,它初期具有文字初起阶段特点—象形。

甲骨文远不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除了象形字外,它也有后世相当进步的形声字。

象形,形声和指事、会意、转注、假借是构成文字的六条原则。

书的产生主要靠文字之力?

文字的发明和创造是产生书的先决条件。而反过来说,真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文字的载体及书的源头

文字的载体                                            开初使用的主要有甲骨、陶、青铜、石头、玉、铁、竹木等

甲骨:即龟骨和兽骨。

甲骨文字记录内容,大多数是商代王室占卜记录。遇到什么事情,如祭祀,征战、田猎、以至疾病、年景的丰歉,时日的吉凶,分娩男女等等。自己无法预知的事,都得通过占卜希望从上天得到启示。

占卜的方式,甲骨钻一个孔,然后放在火上烘。从孔的四周开始裂纹,根据纹路来测断吉凶。占卜记录也叫:卜辞、卜骨或卜甲、贞卜文字等等。


文字与记载文字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一种不同于文字和材料的事物,则不论所记内容是什么,记得字数有多少,记下后起什么作用,都可以称为书。

由于人的主观努力和创造,书的生产又受文字的发展、演变、使用的材料、制作的工具和方法以及书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和时代背景,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从未停止过变化装帧不断改进,形制不断地革新,种数和门类不断地繁衍和增加;在随着科学分工日益精密,各种事物,包括书在内的分类越来越细,于是一方面后人便把社会上各类不同内容的文字记载,如今天常见的说明书、档案、广告,以至于报纸等等与书严格地区分了开来,不再看作是书;另一方面,过去从未来有过而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如电子读物,微缩出版物等又挤入到了书的行列。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各时代有各时代的书,且各有自己的特点,并非都是一律的。无法去用统一的标准或下一个万无一失的定义概括古今所有的书。


中国第一批著作者—史官与书

奴隶主是文字的占有者,著作权为奴隶主阶级所掌握。史官所记即是书。

私人著作是如何出现的?


竹木做的书

简策(册)和版牍

记上文字的单片的竹叫“简”,把简用牛皮或丝绳等串联起来编连在一起叫“策”。《左氏传序疏》说:“单执一扎谓之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简策”亦可写作“简册”。      记载在木上的文字,也有两种名称,一种叫“方”,如《周礼》:“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又“以方书十月…”等。            一种叫“版”如《周礼》:“司书,掌邦中之版”;

“方”和“版”合起来说,就叫“方版”。因为“版”也可释“牍”,如《管子·宙合》:“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尹知章注:“版,牍也。”故后人又叫方版为版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书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