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击商业本质?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篇文中找到答案。本文作者为恒业资本董事总经理江一,有着创业者、LP、投资人三种身份。他在文中讲述了ToB行业的红利、缺失与变局,
打仗拼的是三件事,首先是决策。战与不战,能不能不战就解决问题;其次是策略;最后才是拼士气。商场如战场,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走进了拼士气的死胡同。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带着员工开什么誓师大会,写标语拉横幅怎样怎样。而真正在决策和策略方面下功夫却很有限。他们寄希望于员工拼命工作,来掩盖自己战略上思考的不足。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的「996」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学》里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部分的时候,「虑」可以理解为评估、决定,是所谓的战略规划。而要有所得,前面的步骤尤为重要。「止」是终点的意思,因为你知道终点,所以才知道路该怎么走。
所以战略当中最核心的是远见。
远见是战略判断的前提和假设,是战略前瞻性的基础。从未来看现在叫有战略,从现在顺着往前走的叫没战略。做事情前先想一下,未来年产业格局会怎么演化。「以终为始」才是战略。
我们从「止」看,就得以10年为一个周期。10年之前的事为什么会发生?10年之后大概率会发生什么?
03、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
首先,商业的成败根本取决于直击本质的能力。
本质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东西。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
先把去年的情况过一下,然后再看下十年周期。去年,美股常态破发,一级二级市场价格倒挂;A股新IPO回报率下降,机构退出延长46%,机构募资缩水90%,75%的机构表示要大幅收缩(事实上已经收缩的已经有一半了),项目募资周期延长9.6个月。
马太效应显著,头部公司能融到钱,剩下的其他公司很难,指数级增长的公司目前可持续盈利能力也难。那钱都去哪了呢?
但是实际上是滴滴、美团、蚂蚁金服等头部公司拿走了很多钱,所以总量没跌。如果当时早做准备,就不会寒冬袭来,资金断裂,裁员报道,各种猝不及防。
变局的答案
鲍勃.狄伦曾在一首歌里唱道:「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
其实我们可以抓住不变,拥抱变化,择时顺势,应对周期。应对方式是可复用的。
我问一个问题,你回忆一下,今年3月2号那天你在干什么?
这一天,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佬和大金融机构的投研都在干一件事,研究3月2日出的《2019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当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信号灯,所有的应对都是以正确判断经济周期的阶段为前提的。
研究重点我提一下:
1、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这两点如果同步,那就是互相加强的效果。如果不同步,比如货币比财政更积极,那是什么局面呢?
你看,资金充裕了,财政项目不足,所以资金会往金融市场流,推高金融资产的价格。反之,那就是钱荒了。
金融是你穿越时间,控制和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为生产生活赋能的一套工具和理论。它的底层逻辑是三个基本要素:时间、杠杆和风险。金融机构的出现,是人们为了降低和控制不确定性而做的努力。
现代金融学是围绕着贴现率和风控展开的,就是研究未来价值和现在价值的关系和风险控制。
贴现率就是为未来资产在现在定价。
「贴」:折扣。「现」:现在。
比如,今年100块到明年就90了,那贴现率就10%。所以大家都在围绕着如何降低贴现率进行活动是原则。
举个便于理解的例子:华尔街的一个金融界精英和一个很漂亮的女孩要在一起,女孩的美貌是资产,精英是多金和知识,他们俩在一起,本质上是个资产置换和配置。但是美貌折旧率很高,增长几乎没有;但是精英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脉,钱,地位,资源,影响力都不断增长,是贴现率很低的,高增长低折旧。所以很多大佬在婚姻方面都选择执行「短期合同」,离婚之后也一般不再结婚。而女性最需要的就是自我成长。
salesforce与中美ToB差异
ToB的三点小趋势
我很早以前在产业互联网大会上,就曾大胆预测,企业服务领域中远期比较广泛的趋势有三点:
第一「从通用到垂直」(基于产业深化的边界延展成为趋势);
第二「从工具到效果」;
第三「从分散到集成」(平台化或被平台化)。
其中未来最大的变革,是从提供工具转变为直面效果,基于价值创造,评价指标转向规模收入与经营效率。
你看,追求颠覆式创新的现在还有几家健在?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忽略这件事的特性,说到底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识、顺应规律。
许多事并不是有流量入口立马就有结果,核心还是要扎实在价值创造上。比如,你创造了多少客户「愿意付费」的价值?你提供这份价值的成本结构是怎么样的?所有这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的
资本视角下的商业模式
其实,建设性的反义词不是破坏性,是笨。
那缺失在哪里呢?
我们从商业视角评判公司,最终目标都有三层,
1.赚钱
2.持续地赚钱
3.选择赚持续的钱
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消费的,可多角度挖掘客户价值的。
很多人觉得,能够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东西就能赚钱。但你错了,事实上,掌握稀缺资源才能赚钱。你仔细想想是不是?
那赚钱和持续赚钱的区别是什么呢?
持续掌握稀缺资源,持续构筑有效壁垒。攻有资源,守有壁垒的前提下,再从两点突围,
1.可延展,边际效应
2.可垄断,溢价
所以,需要从宏观判断,新的供求关系和稀缺资源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战略前瞻性。
赚持续的钱,而不是持续地赚钱。这个非常有区别。
在持续的钱中,选择那些效用最低的钱,解决了就可以帮助企业形成隐形壁垒,而隐形壁垒与收入/利润的加速度有关。
如科技的反稀缺性是从稀缺开始的,任何不基于稀缺的科技延展,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是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双输局。
掌握商业的本质,80%的时间要思考过去,剩下的20%的时间才能思考得透未来,但大多创业公司本末倒置了
08、如何成为下一个ToB独角兽
想要创造性地在国内创办一个如Salesforce ,SAP般成功的企业服务企业,最终还是要落到以下四点上:
* 明白行业之前的商业体系建立在什么稀缺资源上;
* 明白怎样的科技变化让原本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从而诞生了一段时间的窗口机遇
* 基于宏观周期,找到新机遇下最新产生的稀缺事物并努力掌握在手中,形成壁垒,从而把一段时间的窗口机遇转变为持续的发展机会,并演化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 规模化延展,最终成为行业内的垄断者
而大多数的创业公司,连第一点都没做到,就开始规模化延展了。
其实在这里,大家发现,高手的逻辑都是极简的,并一直在复用,形成原则。但真理和本质通常都不像个好理由,难以接受。
好在我们比较反人性,不管是产品孵化和并购,一直选择赚可持续的钱,对风口都比较克制,一直专注于我们看好的未来行业,并且我们有积累的行业爆发力。数十年对行业的深入积累、对宏观趋势和产业趋势的洞察,让我们在大数据、数据智能领域顺势而为,不断积累竞争优势,这个战略稳定性离不开对价值创造长期主义的信仰和坚守。
持续的为客户提供可持续的稀缺价值,尤为重要。
所以,你应该从四个维度去思考你到底如何走下去,去思考对于你,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宏观逻辑、产业逻辑、业务逻辑、财务逻辑,然后去决策。
威尔.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他获得过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在我们所有的道德和宗教里面,都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历史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自然和历史并不认同我们的善恶观,他们只把存活下来的当作美,淘汰的当作恶。
历史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他从不优待善心,充满了不幸。最终的考验全看生存能力。所以创业者不需要承载任何人财富自由的妄念,也不要被资本快速扩张的野心绑架。
战略的以终为始,「知『止』而后勇」;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要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稳定的决策能力。无论什么情况发生 ,持续驱动大概率的最好应对方式就是一直洗牌。
洞察周期,探寻本质;发现红利,弥补缺失并应对变局,选择在更大概率的价值路上持续积累。
最后丘吉尔在《至暗时刻》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Success is never final. Failure is never fatal.Courage is what counts.」
「没有终局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摘自钛媒体【看完行业死亡名单你才知道,投资人这么看ToB本质、红利与变局】
作者 江一
如有侵权,请联系,马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