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 他赋予“天理”一词新的内涵,最终成为国人心中的信仰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

程颢的父亲程珦曾任黄陂县尉,程颢与其弟程颐都出生在黄陂县。程颢自幼聪颖,受到父亲影响,他自幼就熟读儒家经典。程颢15岁那年,程珦让他与程颐一起跟从周敦颐学习,他听到周敦颐论道后,就产生了求道之志。求道的要诀是什么呢?年轻时的程颢不知道,他不仅看儒家经典,也看遍各家经典,甚至出入佛老几十年。

宋嘉祐二年(1057年),25岁的程颢中了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神宗初年,程颢升任御史,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不受重用,这反而让他可以潜心于学术。他重新在儒家六经求道后有所得,终于返本归儒。程颢发现,《诗经》、《尚书》说到主宰就用“帝”表示,形容其包含万有则用“天”来表达,他认为儒家经典中说到的“天”其实是“理”,“神”是指万物变化的微妙,“帝”是指主宰而言,所以得出了“理便是天道”,所谓天、神、帝其实都是“理”的结论。“理”这个概念,先秦儒家、道家都提出过,不过程颢所说的“理”概括了儒家的经典,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发展出一套划时代的学说。因此,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就这样,理取代了气就成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理学之得名就由此而来。宋代哲学的核心由气变为理,道学也称之为理学。

二程成名后,许多人都想结识他们,因而不时有人请他们吃饭。有一次,西京洛阳的一个名士请二程赴家宴,他按当时的习惯请歌妓到场为二位程陪酒。程颐见状,不久便告辞而去。程颢却安坐于席,等到宴会结束才回去。第二天,弟弟特意找哥哥说昨天宴会之事。程颢说:“宴会中有妓,吾心中无妓。吾房中无妓,汝心中有妓。”程颐听后自叹不如。

程颢的品格与其学说是相符合的,他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程颢有个学生这样形容自己对老师的感觉:“某在春风和气中坐三月而来。”程颢的品格还吸引了神宗皇帝,时常召见他的神宗对程颢说:“卿可以多点来谈话,希望经常可以看见你。”程颢希望以自己的品格感化神宗,他曾经对神宗说:“人主应该提防没有萌发起来的欲望。”神宗回应说:“应该要为卿警戒。”有一次,在讨论人才时,程颢问神宗:“陛下为何看轻天下之士?”神宗即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说:“朕怎会敢这样。”不过,神宗倚重王安石,认为程颢不切实用,因而没有重用这位大儒。程颢明白自己的处境,于是请求外出当官,后被任命为京西路提典刑狱(职位低微的司法官)。

做司法官,程颢是胜任的。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程颢破了一件讹诈案,并流传千古。话说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下葬后不久就有个老头来到张家。老头自称是张财主的独子的亲生父亲,现在来认亲,想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老头说自己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财主的儿子不能判断真伪,于是拉着老头去见县衙见官。

当时程颢刚好来到当地巡视,他问老头:“事隔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说得这么详细呢?”老头说自己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他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年龄,财主的儿子说是36 岁。程颢又问财主年龄,财主的儿子说是76岁。程颢转头对老头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老头听后心慌,便招认了自己讹人钱财,冒认儿子的事实。

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人重掌朝政,程颢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可惜未及上路,程颢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学术成就

在二程看来,理既指自然法则,又指人类社会的原则,自然之理和道德之理是统一的,即“天人一理”。这样,二程在发展了儒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又把儒家的伦理原则就上升到本体论、宇宙论层面,让道德之理成为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程颢认为“心是理,理是心”,后被心学一派总结为“心即理”并加以发展。他强调理是“生生”之理,“生生”即天地化生万物的力量。他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程颢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上,他继承了周敦颐的习惯,其窗外的杂草也不去除,有人(总是有人当这种角色)问他原因并说应该去除杂草,他说:“不可,欲常见造物生意。”他还喜欢养鱼观鱼,并称之为“观万物自得意”。程颢的“生生”其实是儒家追求的“自然”,是一种发挥天性之善而与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与道家所谓的“自然”有所区别。程颢的“生生”、“自得”的学说被陈献章、湛若水继承并加以发挥,成为江门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颢主张廓然大公,不从私我出发顺应事物的来去,才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的境界。他认为“性即气,气即性”(即是不离的意思),因而人的本性是纯善的,但是生命之气有善有恶,使现实的人性也有善有恶。他认为生命之气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修养而改变。程颢对“孔颜乐处”的理解常被后世学者引用,他提出学者应该先体会仁,认为体会了仁这种精神境界就能把天地万物与自己看成一体,那就自然达到大乐。

“天理”之说是程颢的承前启后的大贡献,此说为后人提出两个问题:天理在人身上还是在人之外?人应该怎样求天理?

程颢之后,宋明理学家们对这两个问题各有精彩见解,使宋明理学成为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明理学 | 他赋予“天理”一词新的内涵,最终成为国人心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