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在酒楼上》有感

此文选自鲁迅先生第二部小说集《彷徨》。

《彷徨》
一、半小时读了一个故事   

      若论起读书的速度,我实不知道自己应属哪一类别,我可以用几个月去读一本书,也可以用几天读毕一本书。就如这篇鲁迅先生所著小说《在酒楼上》,几页的文字,我只用了半小时左右就读毕了。简单的平铺直叙,平静而克制地描述旁人的故事,在看书的我却感受到了内心的波澜起伏。心中颇有些不解,分明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看客罢了,为何我的内心会如此波澜不定。

        从心底深处翻涌出一阵浓烈的情绪,却难以用言语精确描述,似如即将开闸的洪水般,只待开了闸,便要喷涌而出,几乎将人淹没吞噬。

      一直以来我便深知,人之情绪就如洪水猛兽般,是有着可以吞噬一切之强悍力量的。平日里,那情绪就那般平静而无事,时间久了,人就会将其遗忘掉,而那情绪却在默默地积蓄着力量,为爆发做了充足的准备。

        情绪就如那铺就在土地之上,摆放好的爆竹般,只待一支火柴将引线点燃,便会砰的一阵巨响,引得火光漫天。待这爆竹燃尽,空气之中弥漫着的是一股刺鼻的火药之气,令人心中烦闷,想要急速地逃离。当这烦闷刺鼻之气消散了去,只见地上散落着许多爆竹的残骸,燃尽了的爆竹已与土地融为一体,而那一时的风采燃尽过后,空留的也不过是一地狼藉。就如人之情绪一般,情绪爆发的那一刻,伤人伤己,伤心伤肺,释放情绪之时觉之舒畅,待烟消云散之时,留下的却是满腔的惆怅与悲凉。

        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在酒楼上》,我只读了一遍,诚然,若想理解透彻先生所写之文字,若是想要明白其中蕴含之深刻道理,须得多读几遍,反复阅读也是应该之举。而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向来是不走回头路的,看过的文章和读过的书,一般不会反复阅读,儿时读过的青春文学不在其内。我也深知,仅读了一遍,实在是难以体会出多少深刻道理的,但内心之中的感受还是想要借由一个窗口来表达的。就当是闲言片刻了。

日历
二、知识与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

        这篇小说最早发表在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五号(1924年5月10日)。

        喜读以及了解鲁迅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所写的文章,无论是笔下塑造的鲜活灵动的人物,还是凄凉优美的景色,都是在表达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期待着能以文字唤醒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正反面。

        喜读先生之文,先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学底蕴令人佩服,其博学的知识和远见卓识以及对社会对人性对时代的深远思考更令人敬佩。我们常会说,有些人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比普通人多走了一步,多坚持了片刻,他们就比普通人提早地看到了另一番世界之景。

        我们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会引经据典,鼓励孩子们做事贵在坚持。而实际上伟人之所以为伟人,还因为他们有着前瞻性的眼光,对世事看得更为透彻。就仿佛一群人在睡着,一个人忽而醒来了,而他想要喊醒这群人,可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因为这群人并不愿意醒来。就如同我们常听到的那句话“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这里所说的这群人,是装睡吗?不是的,他们是真的在睡着,也是真的不愿意醒来。

        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去承认,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眼光与格局着实是小了些的,多数时候只能看到眼前既得之利益,所看到和在意的只是自己脚下那一亩三分地儿,多了就不去想了,也不去看了,更不会去努力了,然后美其名曰“知足了”。自欺欺人的样子还真是挺滑稽的。

书签

        在一百多年之前,鲁迅先生就是那醒着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去喊醒那些睡着的人,却发现自己真的是无能为力。醒着的人看着睡着的人,觉之痛苦并为其惋惜,而睡着的人自睡得香甜,酣畅淋漓,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之中,又怎会愿意醒来呢?

        从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大多身处社会底层,艰难地寻求着生存的空间。更有甚者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生活,生活的窘迫也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遥远的未来。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缺少知识与文化,几乎不会读书,即便有的人读了书也是在私塾中学一些传统经典,对于科学知识以及在当时比较先进的知识,他们是没有机会去接触的,更没有机会去进行研究和了解。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身处之环境,就是那种固定的模式,身边的人也都是如此,大家彼此之间差不了多少,很难去接收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的概念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会识字就可以了,有的人甚至连教孩子识字都做不到。没有知识文化的储备,难以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又如何进步,何谈改变生活呢?

        鲁迅先生笔下的小人物们就是这般的命运,他们甚至不去向命运发起挑战,因为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生活。而当有人告诉他们生活还可以是另一番摸样之时,他们往往是难以接受和相信的,因为思维的固化,思想的局限促使他们如此,也只能说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们。而有幸的是,他们是处于黑暗与黎明的交界之处,因为有人先醒来了,就如鲁迅先生,李大钊先生,蔡元培先生等人,那是一批先觉醒的人,他们的觉醒会带领着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在酒楼上》

        我们很难去接受某一种新鲜事物,因为我们没有试错的勇气和能力,这是很正常的。即使自己的脚步慢了些也无须自责,只要我们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掉队,就不会被时代落下,就可以拥抱新的生活,迎接崭新的未来。

三、酒楼之上的故事在发生着

      《在酒楼上》讲述了鲁迅先生回乡绕道去探访当年好友,皆不得遇,后在酒楼吃饭之时偶遇昔年同事吕纬甫,与其相谈之故事。

      首先描绘了偶遇吕纬甫之场景,更强调了这位昔年同事之模样已不如昔年那般敏捷精悍了,现在的他行动颇为迟缓,又瘦了许多,而且精神很沉静,眼中也失了往日神彩。昔年同事多年后再次相遇,本该是久别重逢后之欣喜,而文中体现的却是惊讶与踌躇还有些茫然与无措。就如吕纬甫自己说的那般,时常有些不安,怕现在的自己会辜负了还对自己怀有期待和善意的老朋友,也怕老朋友不再认他。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他已经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了。

        文中描述可以看出,吕纬甫曾经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曾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也曾和同伴因为探讨而争论地面红耳赤。而那些时日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的他还在教书,却已经不再教授先进的思想文化了,而是回归了传统经典了,用他的话说让教什么就教什么罢了。他做事不再充满激情,而是开始敷敷衍衍,随随便便了。

        曾经他也是心怀梦想,有着远大抱负,带着期望想要换一片蓝天的,可现实的环境令他备受压迫,不能改变环境,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向命运低头,也随波逐流了。从此再也不愿重拾梦想,也不再是那个血气方刚充满激情眼怀希望的热血男儿了,他成了万千普通人中的一位,又继续过着那循规蹈矩的生活了。

        文中还描述了吕纬甫讲自己经历的故事,一是为了让母亲安心,给一位小兄弟迁坟,描述了他尽心尽力地去操办这件事,而这件事和他自己说的曾经去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又形成了对比,似乎,他又开始敬畏神灵了。而他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问鲁迅先生是否觉得现在的他和以前不一样了吗?而后又自说着,这就是现在的他,他已经变成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无奈,不想屈从于现实却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的悲凉与哀叹。

        吕纬甫还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邻居长富家的大姑娘顺姑的故事。

        顺姑曾经看到别人戴朵红色的绒花儿,自己也想要,却没有剪出来,挨了打,她不知道那是城里才能买到的东西。后来顺姑托了吕纬甫去城里时帮她买来,吕纬甫满口答应了,却到了济南才买得到。而当他将这绒花儿拿回去之时,顺姑却早已不在了。

        顺姑还是姑娘之时,曾给吕纬甫做了一碗荞麦粉加糖的,其实不是很可口。但为着不让她失望,吕纬甫还是强忍着吃了下去,顺姑看到吃得干净的碗时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吕纬甫觉得就算是这荞麦粉不好吃,为着顺姑高兴了,吃了也值得了。

        吕纬甫是知道了顺姑因绒花儿挨了打,才勤快起来到处给顺姑找绒花儿。后来吕纬甫回去找顺姑没有找到,从柴店老发奶奶那里知道了顺姑嫁人了,得了病。伯伯长庚来硬借钱,顺姑不借,伯伯就说顺姑嫁的男人比他还不如。从此顺姑就开始发愁,小病也成了大病,最后离开了。而顺姑的男人来送殓时,却是个穿着干净,体面之人,应是撑船为生,说是撑了半世小船攒的钱娶了媳妇。

        顺姑应是个善良的好姑娘,性子里有些小小的硬气,是个比较争气的女子,却是担忧过重,思虑太多,轻易地就信了旁人的话,以为自己的丈夫不能争气,终日地担忧愁闷。后面描写的顺姑丈夫之模样,也正与顺姑之愁形成鲜明对比了。

        顺姑的伯伯长庚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形象了,人心险恶在这短短几句话之中体现地比较完整了,可以说他说的话是导致顺姑病重的一根直接导火线。而他是因为顺姑不借给他钱才说了如此恶毒之言,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的人心之恶,和人们生活之窘迫了。

      人把钱财看得太重,为了钱财亲情疏离淡漠,亲人也能反目成仇,钱财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救人之命也可要人之命了。人生于世,要多一些善良,切莫将钱财看的过于重,甚至重过了亲情就不好了。借钱之时多考虑一下,别人不借钱给我们,必然有其原因,也许是家里没有多余的能力来提供帮助给我们。

        往外借钱之时也要考察清楚,这借钱之人是何种品性,借钱又是为了做什么,要了解清楚以免助纣为虐。老话儿讲“救急不救穷”,如果借钱之人自己尚有能力赚钱却不去劳动,只想着坐吃山空或投机取巧,那这样的人就要谨慎对待了。顺姑的伯伯长庚是又找顺姑“硬借钱”,这个“硬”字就比较能说明问题了,“又”说明不是一次了,这就可以看出长庚此人之品性了,借不到钱就恶口相向,如此便不甚友好了。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为人处世之时,考察清楚对方之品性便十分重要了。

四、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小说后面写了鲁迅先生付了酒钱,两个人走出酒楼,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离开了,也预示着从此分道扬镳,不再是一路之人了。先生与吕纬甫同样经历了时代的锤炼,黑暗社会的压迫,但先生依然挺立着没有放弃,而吕纬甫已经由一位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了普通的文人了。

        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就是两人相遇后就开始喝酒,借着些许酒劲儿,吕纬甫好似才变回了曾经那个有冲劲儿有梦想的吕纬甫,和先生聊了这许多,而酒劲儿过后,他又恢复了现在的模样,他的选择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和人生。我想也许他也会有些许不甘,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了。而作为看客,我们除了一声叹息,又能如何呢?

        我时常会想,如果我身处于那样的时代,经受那样的苦痛与挣扎,我能做到前辈们那般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奉献全部吗?我不知道,因为我毕竟没有设身处地,即便现在说了什么也不过是大话空话罢了,终究是落不下来的。不若过好当下便好了。

        不想去唱高调儿,拔高思想了,只是想说些平常的话,选择的路,一定要坚持着走下去,不走到最后,怎么知道究竟能遇见怎样的风景呢?世间的美好总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要相信,你尽管努力,所有你热爱的都会反过来拥抱你。


        后记:这是2022年的第一篇文字,其实这篇文字可以说横跨了2021和2022,前半部分是2021年12月31号写的,后半部分则是2022年1月1号写的,承接着2021,接续着2022。

      谨以此文字,祝福所有的简友心中常怀梦想,眼中有希望之光,追逐梦想的星辰大海,探索浩瀚广袤的银河宇宙,踏上新的旅途,开启新征程,描绘人生的新画卷,书写未来新篇章!

      在探索之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2022年,加油。


                                                              文:肃開

                                                              2022.1.1

(图文皆原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鲁迅先生《在酒楼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