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京,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柳树一动不动地吐着热气。得知采访宁海强导演,记者不由得感到一丝紧张。
“快进屋,快进屋……今天这个日子好,是我们军人的节日。”
“来,吃个桃子,刚下来的,甜着呢!”这位著名导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近人情”。相反,他没什么架子,热情地将记者迎了进去,招呼着大家喝茶。
宁海强有着多年从军的经历,更是拍摄多部军事题材的导演。赶在建军节这一天采访他,他感到很高兴,也很意外。
从执导处女作《弹道无痕》获得金鸡奖至今,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作品走遍了中国版图,拍摄的题材涵盖了陆海空天等兵种,串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发展史。
如今,他的又一力作《钢铁意志》即将上映,讲述新中国第一炉钢铁出炉的故事,燃烧的钢铁成为贯穿全篇的情感脉络。
从《弹道无痕》到《钢铁意志》,宁海强用独特的视角讴歌最美奋斗者,用执着和坚守,铸就自己的“钢铁人生”。
“从汪洋大海到戈壁荒漠”
20世纪50年代末,宁海强出生在山东一个海岛的军营里。
“我从小就有一个想象的空间。”
小时候,他常常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望着潮起潮落、汹涌澎湃的大海,望着一艘艘经过的巨轮和战舰。有的时候是在等待父亲的军舰靠港,但更多的时候是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地飘散。
一望无际的海岸线带给他无限的遐想。
“想得最多的就是当一个船长,那样就可以走遍五湖四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16岁那年,宁海强特招入伍,到新疆参军。他离开了这座从小生活的海岛,满怀期待地踏上大漠征程,来到祖国的最西边。
冈底斯山脉,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跟随文工团慰问演出,宁海强走遍了西部边陲的边防哨所;“风吹石头跑,遍地是荒草”的荒漠戈壁,“白天兵看兵,夜里数星星”的高原哨卡,这片土地无限放大了他的想象空间。
“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个个高大、坚毅的军人形象。”
从海岛到大漠,生活积淀成为艺术的基础,建立起独特的“蒙太奇”。宁海强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梦。
“那个时候的理想很单纯,就想把我感受到的东西,和充满激情热血的故事,那些融入我血液中的真实的故事与情感,用电影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更多人。”
骨子里流淌着的军人血液,与源源不断的军旅生活感受,汇聚成宁海强的电影初心,也为他的导演之路指明了方向。
“军事题材我一辈子都做不完”
生在海岛军营,长在边防部队,走遍边防哨所。在那之后,宁海强进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咱们八一厂的导演,如果能拍遍所有军种,他就完成了做电影导演的使命。”
老领导、著名作家徐怀中,看完《弹道无痕》后的一句话让他铭记至今。“这是他的心愿,也是我毕生的目标”,宁海强说。
在最初的几年里,宁海强拍遍了祖国大地的四面八方。从最东北的《雪太阳》,到最南边的《海天之恋》,他的作品在五湖四海留下印迹。
《弹道无痕》《神州》《中国蓝盔》……看到宁海强的作品,就像看到了他走过的军旅生涯。
2003年,在全国人民十几亿双眼睛的注视下,神舟五号搭载杨利伟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宁海强接到任务,要把这件大事“搬上荧幕”。
这是国内影视作品从未触及的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载人航天本就是陌生的。这种类型的影片需要深入学习熟悉载人航天工程,不仅要科普航天知识,更要体现中国航天精神。“从神一到神五,不只是数字的变化。”
2009年,空军建军六十周年,宁海强为中国空军拍摄了第一部动作大片——《歼十出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一代有血有肉的空军飞行员。
陆军题材的影片就更多了。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军队,从抵抗外国侵略到维护世界和平,在新时代强军思想的指引下,宁海强将中国军人的风采展示给全世界。
他追梦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息,带着团队去南海西沙拍摄《海天之恋》,讲述海军、潜艇部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海军军人形象。
太空、天空、陆地、远海……拍了这么多年,宁海强依然在坚持军事题材的创作。
总有人劝宁导多拍摄些纯商业片。他却不以为然:“当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还没说完的时候,我怎么能去干别的?”
“军事题材影视是一个富矿,我一辈子做这样的题材都做不完。”
“压力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果没有压力在身上,恐怕很难把作品做到极致。”
作为导演,要对电影艺术负责,对整个团队负责,对观众负责。所以对于宁海强来说,压力更像是马达,推着自己不断地感受和创作。
此外,压力也来源于对历史题材的把握。
以东征北伐为背景的《黄埔军人》,讲述长征故事的《勇士》,发生在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最后一战的《决胜时刻》,描述新时期维和的《中国蓝盔》……这些影片连起来就是一部中国军队的成长进步历程。
对于大家熟知的历史情节,既要包含充足的历史信息,又要有动人的文化情怀,还要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才能震撼人心,深入人心。
“简单地说,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宁海强解释说。
早在电视剧《新四军》中,他就运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将大事件融入普通人的故事中,串联起历史和各个环节。
宁海强还拍摄过很多国家重要大型工程题材的电影,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天河》等。“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拍成一部电影,最考验导演的艺术感召力。没有创作的激情是很难完成的。”
多年来,宁海强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你得去看书,从文字中寻找创作的激情,才能有底气。”说着,他向记者展示最近正在读的书,有铁流的《靠山》,马维干的《血染木棉花更红》,还有朱秀海的《远去的白马》。每当他要导演一部新作品,都会先阅读相关的书籍。
“我拍电影的宗旨就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感受电影的内容。”
宁海强认为,电影和艺术创作本来不存在“主旋律”和“商业”两个领域,“但由于前期它们被区分开了,所以现在需要更多的电影创作者努力将这两者融为一体。”
没有任何影片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片”。从“主旋律电影”到“新主流大片”,回归电影本体,回归市场,回归艺术真谛,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用工匠精神拍中国电影”
采访中,宁海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郊外烧烤,宁海强拿起烧烤签问旁边的小孩儿:“你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钢炼出来的,有的说是铁砸出来的。无一例外,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从矿石炼成铁水再成为竹签形状的。
“那些默默无闻的祖国建设者,需要中国电影人来记录。”宁海强果断接下了《钢铁意志》的制作。
“其实《弹道无痕》和《钢铁意志》是一脉相传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东北鞍山只留下千疮百孔的工业“烂摊子”,生产能力几乎为零。第一代钢铁人一边学习,一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为如今的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及消费大国奠定坚实基础。
《弹道无痕》中,拥有钢铁般意志和战斗力的炮兵,与坚韧执着的钢铁工人一脉相承。火炮和钢铁和军人融为一体,就构成了《钢铁意志》。
“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无论在哪里都是适用的,尤其是对电影行业来说。”
在拍摄《钢铁意志》时,宁海强带着主创团队六次去到鞍钢的高炉车间,亲身体验钢铁冶炼的全部流程。“当你亲自站在伴随钢水而来的热浪面前,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宁海强说,中国电影仍然处在黄金发展期,前景光明,未来可期,最重要的是用工匠精神将它传承发展下去。
“希望能够逐渐地吸引一代代年轻人,感受电影的魅力,感受家国情怀,加入到电影创作的团队中,把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
谈及这些年的创作生涯,宁海强认为坚守就是最大的胜利。坚守初心,坚守从海岛伴随他一生的军旅情感。
“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画面: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里,我身穿一身迷彩,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守望着一片蔚蓝的天空。”
在西沙的永兴岛拍摄时,宁海强遇到了一位正在站最后一班岗的老兵。
他说自己在岛上这些年,总感觉很寂寞,但真正到了复员的时候,却舍不得这座魂牵梦绕的海岛。站在海边,只要看到挂着中国国旗的船只,就感到由衷地自豪。
说到接下来的工作,宁海强一直想要讲一个三代边海防军人的故事,把自己这些年感受到的边海防军人的坚守与奉献、青春与热血,凝聚在一部作品中。
坚守,是中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也是宁海强对电影的态度。
“人要知道感恩。我坐在麦田里,始终记着是谁养育了我,我要做什么,我要拍什么。这就是我的初心。”
策划|张 强
撰文|董君颖
编辑|波 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