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一)

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一)

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实核心层面的也就那么几个。孔子为师,既循循善诱,又十分严格,许多高徒都曾挨过他的批评,惟对颜回只有赞许。最有名的两次,一次是“陋巷赞”,老先生的一段话说得很动情,连说了两个“贤哉,回也!”另一次是颜回早逝,孔子悲痛欲绝,这位早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理想碰壁,饱经磨难而乐观坚强的老人竟仰天长啸:“噫,天丧予!天丧予!”由此可见,孔子与颜回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我想,孔子为什么如此喜欢颜回呢?其实开始时,孔子并没有特别地看好颜回,甚至他怀疑这位在课堂上既不提问也不参与辩论的孩子,是否听得懂?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孔子释然了,原来这是个“学霸”,悟性极高,他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老师讲的知识,而且在言行上还有发挥。看了纪录片《颜子》,我似乎更清楚了一些孔子喜欢颜回的原因。

第一,“自我有回,门人日亲”。

这是孔子的话,是说我自从有了颜回,门下弟子们越来越亲睦了。

仁,是儒学的核心和根本。有弟子问仁,孔子说:“仁者爱人”,颜回问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从不同的视角对仁做了诠释。仁爱是颜回终生的信条,他推己及人,身体力行,广布德泽,首先在自己的团队内,实践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颜子的仁爱决不是一团和气,他是以克己复礼作为行动准则的。为此,颜回常常对同门师兄师弟直言规劝,他曾当面规劝子路:如果勇猛胜过德行,很少有能善终的,以后做事何不慎重些呢?同样,他忠告子贡:自身不讲礼仪,却指望别人对自己有礼;自身不讲道德,却指望别人对自己讲道德,这叫做悖乱。

颜回以自己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子贡也是孔子高徒,社会影响很大。一次孔子问他:你与颜回谁更优秀呢?子贡诚恳地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同意他的说法,“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曾参也是孔门高徒,他曾以“孝行”闻名,后著有《大学》《孝经》,他对颜回十分敬慕。他对弟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我友尝从事于斯矣。”这个“昔者我友”,就是颜回。

对于“仁爱”,颜回不仅言行一致,而且持之以恒,这种毅力也让孔子深有感慨,孔子称赞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第二,“孔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孔子创立的儒学,直到汉武帝时,才开始吃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的统治者更是把儒学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越抬越高。而在春秋晚期,礼崩乐坏,意识形态“百家争鸣”中,儒家只为其中一家。

孔子在阙里办学,招生布道,而别的学说也是这样,山头林立,形形色色的学术流派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就当时的鲁国而言,大夫少正卯的私学办得也很红火,孔子的许多学生曾一度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在那样动荡的情况下,深谙儒学真谛的颜回,坚定不移,对孔子不离不弃。比孔颜时代稍晚的庄子,用他生动妙喻记述了颜回的表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孔子一生并不得志,当官的时间不长,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也就三四年的时间,随后有14年奔波在列国之间,处处碰壁,屡遭困厄和羞辱,几次险遭杀身之祸。其间许多弟子产生了动摇心理,在此关键时刻,孔子曾找来核心层的几位弟子,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说。

子路认为孔子学说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人们不相服;子贡认为孔子学说过于理想化,应当适度放低标准。很显然,他们对孔子之道,要么表示怀疑,要么要求与现实妥协。内心强大的颜回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认为,儒学体系是完美的,处处碰壁只是因为当时的执政者不愿施行仁政。如果我们讲的道不能救世,那是我们的悲哀,而我们的道很好,而执政者不能用,那是他们的悲哀。我们以道救世的信念不能变。

曲阜孔庙大成殿内,正中是孔子塑像,两侧配享的儒家最有影响的四位人物中,颜回居首,名称“复圣”。想想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公正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为何喜欢颜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