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读书笔记

一开始就在头脑中想好结果和目标,这就意味着你对自己的目的地有清晰的了解,这意味着你知道要去哪里,从而能够更好地知道你现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走才能保证你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史蒂芬.柯维

“我们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现在必须要挑战自我,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这是书中提出的“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如果目的地未定,那怎么走都行。”这句话应用在课堂上也是非常贴切的。日常教学,我们是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关注自己的教,花大量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等,

良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技术技能,而是为了以目标及其潜在含义为导向,产生更安全、更具体的学习。

“以终为始”其实不只是教学的原则,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也介绍了此原则。一些老师喜欢在设计课程的时候用一些看起来很优质的教学法,比如小组讨论,翻转课堂,课堂游戏等等。但是看似优质的教学法不一定适合每一节课,如果不关注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很容易使用华而不实、不恰当的教学法,就像课堂游戏,虽然看起来热闹,热闹过后可能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吸收多少。

逆向设计首先改变的是以活动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式学习两个教学误区。

活动导向的设计:“活动导向的设计”的不当之处在于只动手不动脑,就算学生真的有所领悟和收获,也是伴随着有趣的体验偶然发生的。活动纵然有趣,但未必能让学生获得智力上的成长。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缺乏对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的重要概念和恰当的学习证据的明确关注。学生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参与,认为学习只是活动,而不是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

灌输式学习:即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讲解逐页进行学习,尽最大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因此,“灌输式学习”就像 是走马观花式的欧洲之旅,没有总括性目标来引导。

本书的三大特色:理解、逆向、实践智慧。

1.“理解”框架:

横切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自知、神入)

纵切面(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

2.关于理解的三个小案例

案例一:一位资深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学习日志中记录了其高中时代的亲身经历,他说我那时感觉自己对所学的知识处于左耳朵进、(考试之后)右耳朵出的状态。我的记忆力很好,因此能成为毕业生代表。但我仍然感到很尴尬,因为我对课程的理解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案例二:有一道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考题:“每辆公共汽车能装36名士兵,运送1128名士兵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要求以书面形式回答。几乎三分之一学生的答案是“31余12”。

案例三:每个秋季有两个礼拜,所有三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以“苹果”为主题的单元。他们参加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活动。在语言艺术课上,他们阅读有关苹果佬约翰尼的故事,并观看这个故事的插图幻灯片。他们每个人都编写了一个充满创意的有关苹果的故事,然后通过蛋彩画的方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在艺术课上,学生从附近的苹果树上收集树叶,然后用树叶做成了很大的拼贴画,挂在三年级教室走廊附近的布告栏上。音乐老师教孩子们唱关于苹果的儿歌。在科学课上,他们用自己的感官仔细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苹果的特征。在数学课上,老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按比例制作苹果酱,并为三年级的全体学生做了足够多的苹果酱。

该单元的一大亮点是去当地的苹果园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看到苹果汁的制作过程以及坐着当地的大车到处参观。单元最后的活动是三年级学生的苹果节,家长穿着苹果服饰来庆祝,孩子们则轮流开展各种活动:制作苹果酱、搜索有关苹果词语的比赛、咬苹果比赛,及包含苹果问题的数学技能题比赛。苹果节的最后环节是让被选出来的学生朗读他们的苹果故事,同时所有的学生享用由餐厅工作人员准备的糖果苹果。

案例一解析说明:那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反思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一即使所谓“好学生”也并不总能深刻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尽管他们在传统评价方式(课程分数和累计平均成绩积点)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位语文教师的案例中,测试主要集中在对课本和课堂中所呈现信息的回顾。她还说,很少有评估手段能测试出她是否真正深入理解了课程内容。

案例二解析说明:关于“苹果”的虚构单元展现了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以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这些活动单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可能围绕一个主题,提供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但关于学习的价值却值得我们思考。教学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在单元活动过程中,大概念和要培养的主要技能是什么?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吗?该单元活动(例如,创造叶子拼贴画,写作创意故事,完成单词搜索)的学习证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有价值的内容标准?通过这些过程和结果,学生将获得怎样的理解?

案例三解析说明:这个案例揭示了理解的另一个方面,即缺乏真正的理解。虽然学生准确地计算出了结果,但是他们没有抓住题意,他们显然不懂得如何用他们所知道的知识来得出32辆公共汽车这样的正确答案。是不是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书或作业中的脱离现实情境的练习题,但很少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数学知识?我们能说回答“余数12”的学生是真正理解了除法和它的应用吗?

3.如何发展和深化理解

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不只是参与和回忆?那么我们首先要思考:如何为了理解进行设计?如何在学生的表现中找到理解的证据?从而认识到理解有不同的方面。理解有不同种类,我们要清楚自己追求的是哪种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274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