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e OS from scratch

做了几天时间的这个教程,现在来总结一下我的收获

操作系统启动过程

因为这个系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使用grub这样的存在的bootloader,那么你就需要自己去手写引导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计算机启动的整个过程发生了什么?

  1. 点击电源键,主板通电,CPU初始化(寄存器初始化,主要是CS,IP),这两个寄存器关系着CPU执行的第一个指令,

    而这个指令指向的地址就是BIOS的程序入口 (jump post)

  2. 而BIOS又会进行开机自检,检查硬件是否存在,是否有问题,如果出现问题,会发出蜂鸣声,没问题则会向屏幕打印硬件信息,而在开机自检之后,BIOS还会检查是否存在Bootable device,如何区分他是不是Bootable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MBR和boot sector

    讲道理,BIOS会去检查每个设备的前512字节,并且在512字节的末尾,会有一个magic number : 0xaaff(好像是)

    如果是,他就会认为他是bootable device,而这512字节一般来说存放的都是MBR(main boot record),而其实就我的理解,MBR的存在呢,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硬盘的每个分区都可以装一个系统,MBR中存放的就是分区表和代码,代码呢,可能就是bootloader

    而在我们的这个教程中,就没有是使用MBR,因为他只是一个在虚拟机上模拟的一个简单系统,所以他使用了boot sector启动

    接着刚才说:

    而CPU会把这512字节的内容读到内存中:0x7c00处,然后开始执行MBR或者boot sector的代码

  3. 而boot sector接着要干什么呢?

    加载内核,但是这里我们就又要说一下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了

    Intel8086的CPU是16位的,那也就代表着,我们可以使用的空间只有2的16次个bits,也就是8KB左右吧,但是8086设计时的目标是使用1MB的内存,于是他就是用了一种分段的寻址方式,段地址偏移4位+逻辑地址,这样就实现了20位的寻址,也就勉强达到了1MB的内容

    但是后面的几代CPU为了兼容8086,他们就将8086的这种启动方式作为实模式:

    • 16位寻址
    • 使用分段的方法
    • 只能使用单个CPU
    • 没有内存保护

    但是,根据我们尝试来说,这所谓的1MB内存根本不足以让我们把内核加载进来,而且后面的几代CPU从32位进步到64位,继续使用16位的寻址未免太low,于是对应实模式,就有了保护模式(32位)

    • 32位寻址
    • 使用GDT,而不是简单的分段
    • 有了段的权限控制
    • 有了内存保护
    • 可以使用多个CPU
    • 有了更大的内存空间
  4. 内核加载完成后,会初始化寄存器,因为从16位进入32位,寄存器也需要重新初始化,并且要创建一些重要的进程

  5. 加载操作系统的其他部分,文件系统,网络....

其实,操作系统不见得都是在保护模式下进行加载的,比如linux,他使用了一种叫做unreal mode的模式,所谓的unreal其实也就是在real和protect之间反复横跳来加载内核

而且,linux为了减小内核大小,还采用了一般压缩,一半不压缩的骚操作,没压缩的一半会去解压另一半

其他

其实,总的来说,这一系列下来收获还是蛮大的

比如说:

  • GDT是怎么被加载到内存,又是怎么被CPU找到的
  • GDT为什么结构那么复杂
  • 如何配置交叉编译的环境
  • 汇编的一些知识
  • 段错误和GDT有什么关系
  • 实模式如何进入保护模式
  • 以及CPU寻址
  • 堆栈是怎么分配的
  • ......

你可能感兴趣的:(Create OS from scr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