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玮玮
图/网络
你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吗?
三十多岁的K姓夫妇都是白领,今年是他们结婚三周年。
丈夫K先生在广告公司工作,一直非常忙碌,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
快到结婚纪念日了,K先生在最后一班电车上,用智能手机看着网上的“女性喜爱的礼物排行榜,”其中首饰排在女性喜爱的礼物第一位,他立马想到了自己的妻子。
第二天,K先生下班后来到首饰店,为妻子买了一条可爱的项链。
结婚纪念日当天晚上,K先生仍然勉强才赶上最后一班电车,想象着妻子喜悦的表情,把作为惊喜的项链盒子给了妻子。
然后,妻子只是很平淡地说了声“谢谢”,与K先生预想不同,她并没有表露出很高兴的样子。
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送了礼物,满心欢喜的以为对方会有惊喜,结果对方一脸平淡,有些还会表达自己的不满,送礼物的一方觉得自己一片心思被糟蹋,收礼物的一方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满心委屈。
原本,我以为这是双方欠缺沟通和缺少对彼此的用心而造成的,直到我读到大岛祥誉著的《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这本书,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把表面的情况与眼前的信息作为“前提”,没有看透真正的情况,不进行“深层洞察”就得出结论和行动,就会发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悲剧”。
大岛祥誉曾是麦肯锡资深管理咨询师,著有《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问题解决方法与技巧》等畅销书。
通过这次阅读《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我明白,除了在职场,我们平时基本上都可以在经过逻辑思考后做出行动,再稍加上一点“深度”,就可以在很多场合下得出最适合的“正解”了。
真正的“逻辑思考”,是提出方案和行动,让对方产生兴趣:“这个不错!是怎么做到的?”
找出自己的思考模式,更换逻辑思考
2017年美团做的《中国餐饮行业报告》中显示:北京有20.4万家餐馆,2017年关门11.4万家,新开张8.5万家。
广州成都等20个城市的数据也大致如此。也就是说,中国一个城市的餐馆,一年将近一半关门,再开新的,然后再关,再开。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凭“灵光一现”和“直觉”在做事。
靠直觉做事,里面有靠经验的成分,不排除某些时候是对的,但如果对事缺乏基本了解、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数据支持、相应的分析,终究是不靠谱的。
而乔布斯曾经说过:“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掩盖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和直觉。”
对在电子商务世界被视为“神”的乔布斯来说,创造性工作的原点正是“灵光一闪”和“直觉”。这些“非逻辑”的感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按乔布斯的话来说,“灵光一闪”和“直觉”在商业社会中不应被抛弃,恰恰相反,它们是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将“灵光一闪”和“直觉”灵活转化为自己的武器,并让周围人都认可。
不过我们不能只将“灵光一闪”和“直觉”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而要稍微“深入”探究一下,这才是关键所在。
请牢记,这个思考过程就是“逻辑思考”的基本要点。
在《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这本书里,大岛祥誉告诉我们3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逻辑思考的“思考过程”。
Step 1 亲自确认前提条件(这是真的吗?)
Step 2 深入查证(…所以会这样)
Step 3 持有属于自己的意见(这个不错)
也就是说:运用这个流程,将同一件事情梳理一遍,有助于找到在事件中不妥之处,自己凭直觉的反应模式是什么、
一旦能够对此实践应用,那么即使完全不记得方法论的名字和思考框架的种类,只要在各种情况都自然地运用逻辑思考,就会为人生带来更多好的可能。
“批判性思考”,助力打动对方的心灵
在《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这本书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学会“批判性思考”,这是深入思考的核心。
有一则寓言故事:
大山深处有6个盲人,他们在旅行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物体”,挡住了去路。
在这个庞大的物体前,6个人苦恼于“这是什么东西”,分别摸了一下,然后说了自己的结论。
摸到耳朵的人说:“这个一把大扇子。”
摸到腿的人说:“不,这是一个树干。”
摸到尾巴的人说:“这是一张线很粗的网。”
摸到肚子的人说:“不对不对,这是一堵墙。”
摸到鼻子的人说:“这是一条蛇。”
然后,第六个人摸到了牙,坚定地说:“这是一支枪。”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可以从很多层面进行阐述,从逻辑思考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最开始应当尽量俯瞰整体,正确抓住问题的前提。
我们可以如何做呢?就是在想当然的回答和思考方式基础上再进一步深究,也就是“批判性”思考。
书中告诉了我们三个基本方法:
明确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维模式框架
不断发问(所以呢?为什么呢?)
因为这三个方法不只适合具体的问题,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我们还可以迭加使用7个习惯:
习惯1:对身边的人讲话更加“具体些”。
习惯2:不要随波逐流。
习惯3:看新闻的时候联想到“其他事情”。
习惯4:冲动购物之前要思考。
习惯5:区分事实和意见。
习惯6:尝试当一下苏格拉底。
习惯7:不能放任对话的模糊。
虽然刚开始进行这种思考的时候会感到困难,但是只要学会这种核心的思考方式,你就不会被繁杂的信息所迷惑,还可以让周边的人都认同你的想法,这会让你比以前更快乐。
如何将“批判性思考”逻辑性展开?
01、讲话四要素
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想起昨天看的肥皂剧,很不错呢。我吃了一碗面,味道不错。这个地方是网红打卡点,我们也去看看…”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但是这往往会让人抓不到重点,大岛祥誉在书中向我们传授了讲话四个要素:
•在说什么(主题•论点)
•想说什么(结论•内容)
•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证据)
•必要要做的是什么(行动)
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因为我们说话的大前提,就是要把这些要素明确表达清楚。
02、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顾名思义,是以金字塔形状的逻辑积累,来让信息表达得更明确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好处:
可以让自己积累的事实和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方法等逻辑结构变得“可视化”。
让接收信息的一方明确“这个想法是怎么得出来的”,从而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在书中,大岛祥誉也罗列了使用步骤:
决定课题→考虑逻辑框架→明确思考→明确证据
最后一步,检查要点,结论是否回答了课题;横向呈现MECE分析法的关系(没有遗漏和重复);纵向呈现“然后呢?为什么?”的状态。
所谓MECE分析法,意指拆解后的各个组成成分“不重复、不遗漏”的状态。
举个例子,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就符合MECE法则。因为从人的生理结构上来说,除了男人就是女人。但如果把人分为男人和未婚女人,就有问题了,因为没有穷尽,把已经女人给遗漏了;把人分为男人和已婚人士,又出现了重复,因为男人里面有已婚的,已婚里边有男人。
在信息分类的时候,MECE就好比一把尺子,可以用来判断要素是不是分类清楚了。
03、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指的是通过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过程。在应用时只要给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无可争议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一个必然结果,该结论也就有了一定的说服力。
哲学圣贤亚里士多德经典的三段论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演绎推理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归纳法:可以理解为在一群事物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个体属性里面寻找它们群体的共性。
举个例子,要解释为什么“所有人都会死”,除了从父母长辈处学到的以外,更多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看到有人死亡,没有特例。
前提:A死了,B死了,C死了,D死了…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人,最后都会走向死亡结论:是人总有一死。
结语
我们破除“想当然”思维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我们需要用属于自己独特之处来一鼓作气,身体力行“灵光一闪”和“直觉”,让人觉得很有趣,就会开启你一帆风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