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阳,为古地名。因其境内流有慎阳河,故取名慎阳。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一带。
按《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记载:
真阳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信阳州罗山县百十五里。汉置滇阳县,属汝南郡。高帝封栾说为侯邑。东汉永平中,讹曰慎阳县。滇、慎,俱读真。
如上,慎阳县本为真阳县,为后人误读。在汉时为县,属汝南郡。汉初,则在此地设慎阳侯国,由栾说受领。
栾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来自姬姓与姜姓。其中姬姓栾氏一脉,是为晋国六卿之一;而姜姓栾氏则为齐国公室之后;二者均为显贵之门。如此,栾说其人的出身也无非就是这两种,不过究竟是哪一种,而今也不好判断。
下面再说栾说此人的具体事迹:
为淮阴舍人,告淮阴侯信反,侯,二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栾说的记载并不复杂,非常简单。而栾说能够封侯的缘故也就是因为一点,向汉庭告发了淮阴侯韩信谋反之事,由此被汉庭封赏,从而成为列侯。
一直以来,关于大将军韩信之死,人们总是有着各种猜测。其中虽然有史书明确记载韩信是因为谋反失败而死,但更多人还是对此记载表示很大的质疑。
而大家质疑的理由也无非就是那一点,如果韩信真的要反,那为什么非要选在最没有实力的情况下才反呢?而不是在曾经为齐王时就谋反呢?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同时又因为韩信被汉庭所杀的过程非常简单,所以就更加重了大家的质疑。说白了,大多数人根本无法相信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韩信居然会这样就死了,就算是谋反,难道不也是要轰轰烈烈的吗?怎么能这般小打小闹呢?
下面,笔者就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着重分析一下韩信之死的过程。
关于韩信被杀的过程,则主要可分为三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起因,也就是韩信谋反的原因,概括成一句话就是,陈豨的态度。
陈豨此人是谁?为何韩信要看他的态度?
说到这里,就要再介绍一下当时的特殊情况了: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如上,这是一段关于陈豨和韩信的对话。
当时陈豨受皇帝刘邦任命,为赵国的相国,令其率军屯于钜鹿郡,并统管赵、代二国的所有边兵。如此,在陈豨即将离开长安之时,便主动去与淮阴侯韩信辞别。
按常理来说,韩信因为被人告发谋反,已经被贬为列侯,囚于长安,所以此时的韩信已经没有任何权势可言了。而陈豨则不一样,作为高帝刘邦亲批的赵国相国,统领大汉北方诸国的军务,说是大汉北境最高军事统帅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此,陈豨在正值刘邦信任之时,却主动向一个有历史污点的人辞别,大家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当然,因为韩信曾经编写过兵书,所以说陈豨是去向韩信请教,也勉强能说的过去。然而,接下来陈豨和韩信的谈话却是异常大胆。如韩信对陈豨说的:“你所统率之兵可谓大汉最为精锐的部队,如此,一旦朝中有人诬陷你谋反,你将会如何应对?而若是一味的置之不理,难道陛下就真的会信吗?所以,如果你肯信任我,让我在长安策应你,则天下可图。”
显然,如果韩信之前的言论还不算什么,那么最后的那句话,便是赤裸裸的谋反了。而陈豨又是什么反应呢?三个字“谨奉教”,便表明了陈豨的态度。即,只要韩信肯在中枢策应,那么陈豨就必会全力配合。
由此,就是在得到了陈豨的信任之后,才让韩信有了真正动手的资本。
再看第二部分,也就是韩信真正动手之时: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按照这里的记载,到汉十年九月,陈豨果然叛汉自立。于是刘邦便亲率大军出征,而韩信则称病不去。
其后,韩信则再次与陈豨通信,并派人对其说,愿在长安举事,以响应陈豨。由此,韩信遂开始正式召集家臣部将,并假借汉庭诏书,释放自己曾经那些部属,从而准备起事。
然,这里有一点需要提到的就是,此时的韩信在部署完成后却并没有立刻起事,而是在等待陈豨的回报。显然,此时的韩信看上去已经有自信成功起事了,但比较奇怪的是,不知为何他非要等待陈豨的书信不可。然而陈豨的书信又迟迟不来,所以,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韩信丧失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个机会。
如此也就到了第三部分,韩信覆灭: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如上,在韩信部署完备并等待陈豨书信期间,其麾下舍人不知何故得罪了韩信,遂被韩信囚禁住了。于是,韩信这个舍人便派遣自己的弟弟紧急密报汉庭,说韩信要反。
按道理来说,既然此时的韩信表面上已无兵权,那么只需要派出一支几十人的军队便可将其拿下。然而从吕后与萧何的谋划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吕后对于韩信的实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并且对于战胜韩信的部属也是没有任何自信。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当时韩信麾下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
于是,吕后便和萧何商议,以陈豨已经被诛杀为由,邀请留在长安的列侯们一同入宫庆贺。而韩信虽然称病,但却被萧何派人说,必须要去。显然,对于此时的韩信来说,如若陈豨被杀消息确凿,那么他的起事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毕竟就算韩信能够拿下长安,可如果没有陈豨强大的军事力量做支撑,那么终究还是免不了为汉军主力剿杀的结局。
所以此时的韩信一定很犹豫,而吕后与萧何要的就是韩信犹豫这一点。只要韩信犹豫,那么他就不会贸然直接起事,如此就有活捉韩信的可能。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发生的,最终韩信再三考虑下还是入宫了,可能就是想亲自确认一下吧。而当韩信踏入长乐宫后,他便再无机会走出来了。于是,韩信遂被擒杀,汉庭夷其三族,而其党羽也尽皆被杀。
综上,史书中把韩信最终之死的前因后果基本上都描述到了。所以对于史书中的这番记载,就笔者认为,可靠性还是很强的。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栾说的存在。
如刚才叙述韩信失败的原因中,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被自己府内的舍人所背叛了。由此也就让韩信在之后的每一步行动,都落在了吕后与萧何的算计之中,所以任凭韩信再有才能,也绝无成功的可能。而在之后不久,栾说便仅仅因为告发韩信就受封为侯了:
十一年十二月甲寅,侯栾说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一年十二月甲寅日,栾说受封慎阳侯,食邑两千户。
如上,栾说受封列侯的时间就在韩信死后不到一个月,几乎就是亦步亦趋。
虽然目前没有明确记载可以说明韩信死去的具体时间,但是按照陈豨正式谋反是在汉高帝十一年十月,而韩信因为要一直和陈豨通信,所以最早是在十一月被杀。如此,十二月栾说就受封为侯了,这时间可真紧凑啊。
同时,也正是因为栾说的受封为侯,而且还是两千户的大侯,便坐实了韩信是因为谋反杀害的,为何?
因为就算史家可以乱写,就算汉庭官方可以乱改历史记载,但是封侯之事却绝无儿戏。并且大汉朝也绝对不可能为了一个谎言而封赐一个莫名其妙的人为列侯,另外他的封赏还不是一般的重。毕竟,当年亲自砍下项羽人头的那个列侯也没这么高的封赏,何以那个人因为一个谎言就会有如此之高的封赏呢?
所以,再反推回去,当时韩信的谋反应该是有很大可能可以成功的。而如果当时长安真的发生了剧变,那么面对家眷尽在长安的情况下,刘邦势必会率主力回援,如此陈豨的反叛将会变得更加顺利。而后另外两大诸侯淮南王英布与梁王彭越眼见汉庭大乱,真的就不会趁火打劫吗?历史上的他们没有那么做只是因为汉军一切顺利,并且很快就把陈豨的主力给打掉了。可如果此时没有了刘邦的主力,那么仅靠齐燕二国的联军,还能击败陈豨吗?到时候难道不会是陈豨横扫北方,吞并燕赵齐三国,而后与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共同结盟吗?至于荆国和楚国则完全不是英布和彭越的对手,如此汉军在前后夹击下,最好的结果也无非就是退守关中。
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可事实上这些假设在历史上并不见得就没有可能发生。而扼杀掉这一切可能性的,无疑就是告发韩信谋反的栾说。
对于栾说这个人,笔者甚至猜测,早在韩信为楚王之时告发韩信的那个人,也是栾说。只不过当时韩信因为没有证据,且因为刘邦行动迅速,所以在韩信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就被刘邦拿下了。其后当韩信再次谋反之时,小心翼翼的栾说可能是被韩信发现了,于是便为韩信迅速关押起来,并准备杀之。熟料栾说已经把消息传递了出去,所以韩信也就没有了任何机会。最后当栾说被汉军营救出去后,汉庭深知栾说的贡献,便迅速封其为列侯,以两千户赏之。
针对这些内容,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栾说此人或许很早就成为了刘邦安插在韩信身边的一枚棋子,并且就是专门用来监视韩信的。当然,或许也是陈平安插进去的,毕竟陈平负责的就是整个汉政权的情报间谍机构。
显然,笔者说的这些虽然略有夸张,但是也基本符合历史记载。
最后再说一下栾说此人的结局吧:
中六年,靖侯愿之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景帝中元五年,栾说病逝。
不得不说,栾说此人可真是寿长啊,从高帝十一年封侯开始,一直历经惠帝、两位少帝、以及文帝,最后到景帝时期。而按照史书中时间的推算,光是在列侯的位置上,栾说就活了足足五十一年,所以,保守估计此人的寿命都在八十岁以上。
当然,毕竟是出身间谍行当,所以栾说的心态也应比常人要好。再加上栾说既然已经暴露,就绝无再去当间谍的可能。所以栾说之后的日子,无非就是在某个清闲的职位上,轻松度日呗。如此活那么长,也是很合理的。
至于汉庭,对于栾说这个几乎拯救了汉帝国的人,自然也是报以足够高的尊重。
笔者就是比较好奇,为何汉庭对他的谥号没有流传下来呢?还是说他没有谥号?但也不应该啊,所以对于栾说,这或许也是个遗憾吧。
以上,就是慎阳侯栾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