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听书笔记:《身边的金钱心理学》

我有一个感受,就是这些研究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共同点,这是我个人的总结。那就是,金钱是一个强大且需要警惕的评价体系。

有个犹太人背井离乡,搬到一个镇上开了家裁缝店,人生地不熟的,周边人对他都比较冷漠,不过他倒也不在意,平时做事小心谨慎。可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他偏见很大,于是找了帮地痞流氓去店里捣乱。

地痞流氓们经常往店门口那么一站,就开始大声辱骂,赶走客人,而且一待就是大半天,根本没法做生意。店主又害怕又焦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这帮地痞流氓们又来报道了。店主没辙了,无奈地说,现在只有1美元能给他们了,于是就伸手去抽屉里掏。结果这些地痞流氓们特别气愤,就对着店主吼起来:“1美元,你这是打发要饭的吗?我们这帮人是绝对不会天天跟个智障一样把时间耗在你这儿的,这点钱还不够塞牙缝的”。结果可想而知,这群人气愤地离开了,后面也没再来骚扰过,店主的生活又归于平静。

小镇是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什么最复杂?人际关系。设想如果没有钱这个评价体系,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依附关系是高度人格化的,但是有了钱这个评价体系,其实是拆除了熟人社会中通过漫长的过程费劲搭建起来的脚手架。

这本书里的一个重要观点了。当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强烈时,一旦引入钱这个评价体系,反而会削弱甚至扼杀人们的内在动机。

你肯定觉得有些奇怪,这不合理呀?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拼命工作,不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吗?确实没错,通常情况下,钱可以使我们发挥出巨大的潜力。但是注意啊,钱会削弱甚至扼杀内在动机的前提是,当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内在动机本身就非常强烈。

有钱确实能使鬼推磨,但是有钱不能使鬼“想”推磨或者“爱上”推磨,而且仅限于“推磨”这样机械性的不需要创造力的事。那些需要内在动机强,具有创造力的事,有钱也不一定能激励你做到。

比如周教授在书里就提到,有一个8岁的孩子叫安安,从小很喜欢读书,她所在的学校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就实施了一个阅读奖励计划,读完指定书单,就能得到20元零花钱。结果发现,刚开始安安读的书确实是变多了,但是当这个奖励计划结束以后,安安读书的兴趣就越来越低,她觉得自己读书只是为了拿到奖励,而不再是享受原先那种读书的乐趣了。

再比如首届NBA终身成就奖得主,著名球星比尔·拉塞尔就说过:“当我开始思考自己要不要以打球来赚钱养家糊口之后,篮球这项运动就对我来说就已经失去了一部分魔力。”所以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店主可以通过降低钱的数量,来达到不再被骚扰的效果。

说到这,你肯定已经发现了,金钱这个评价体系不仅强大,而且有些评价体系一旦被金钱替换了,又特别容易出问题。

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观点,金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评价体系。

咱们来想个这么个事,假设去年我结婚,你给我包了600的红包,今年呢,你结婚,试问我应该还你多少钱的红包,是最得罪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比600还少,包500,包400,都怪得罪人的。但是,这还不是最得罪人的。

最得罪人的是包610块5毛,为啥是610块5毛呢?这是根据国有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利率算出来的。

你看,这就赤裸裸地向你释放了一个信号,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情分可言,就纯粹是金钱关系。一旦你这么还,直接等同于用钱的评价体系替换了咱俩友谊的评价体系,太得罪人了。

“谈钱伤感情”这句话可不是假的。这本书里有一个理论,叫作金钱单行道定理。我们的生活中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感情关系,比如跟朋友、爱人、亲人之间,靠着感情来维持;还有一种是经济关系,比如跟老板、同事、合伙人之间,靠着金钱在维持。

那什么叫单行道呢?就是说,从感情关系转变成经济关系很容易,但是要从经济关系转变成感情关系就很难。朋友之间合伙做生意容易,但是涉及到金钱,不管生意成功还是失败,想要重新拾起当年的友情会变得非常难。

而且不光是谈到钱伤感情,看到钱或者想到钱,也会伤感情。明尼苏达大学的沃斯教授就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实验设计还挺有意思。

他们事先布置了房间,让两组学生进去后先在电脑上完成一个任务,实验员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看到屏保桌面,一组同学看到的成群结队的热带鱼,而另外一组看到的则是一堆钞票,然后把测试者再带到另一个地方,恰巧这时候有人在过道上掉了个东西,那测试者会把东西捡起来吗?

他们发现,当看到或想到钱之后,人就会变得不愿意帮助别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更不情愿向别人求助。金钱让我们感觉自己很强大,觉得有自己就够了,不需要跟他人建立联系。

除了谈钱伤感情,还有我们常常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周教授通过一些有趣的研究报告发现,这个想法其实是把双刃剑。首先,这么想肯定会让你更加珍惜时间,不会碌碌无为,但是这种心态也会让我们把自己的时间榨干去赚钱,导致不愿意花时间去做那些更有意义但是没有短期利益的事情,比如花时间和朋友聊天、享受家庭时光等。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研究学者在2018年发现,那些习惯于把时间当成金钱的人,承受着更重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唾液中的肾上腺素水平要比普通人高出23.53%,换句话说,也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焦虑症、高血压等这些疾病。

所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对于钱这个评价体系要时刻警惕并适当进行弱化,周教授就提出,把钱变得不像钱,比如进行包装或者掩盖,是个提升人际关系的好办法。这就是为什么,人情往来,必须咱得包个红包,不能直接给钱。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人和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金钱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总结一下,金钱是一个强大且需要警惕的评价体系。首先,它强大,是因为它特别容易替换其他的评价体系,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数量来削弱或扼杀内在动机;其次,很多评价体系一旦被钱替换了,又特别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格外警惕。

怎样主动管理金钱带给我们的效用呢?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其实最主要的是主动管理三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主动管理金钱的流向。简单来说,就是你的钱是给自己花还是给别人花。那你可能会说,当然是给自己花钱更开心了。不对。

科学家们发现,虽然我们以为有钱买买买能够更幸福,但是那种幸福很短暂,甚至长期来看会让我们苦恼,而当把我们自己赚的钱花在别人身上,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效用,变得更幸福。

比如有一天你突然在自己很久不穿的衣服口袋里发现20块钱,你觉得怎么花会更幸福?午饭的时候给自己加个鸡腿?还是给好朋友准备一份小礼物?又或者你把它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有研究学者就做了个问卷调查,看人们会怎么选择花钱,结果超过63%的人都认为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会比花在别人身上更幸福。也就是说,给自己加个鸡腿比给朋友或者贫困山区的孩子会更幸福。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了进一步在实际情况中进行研究,于是研究者们就招募了46名参与者,并给他们5美元或者20美元,要求他们在当天下午5点之前把这笔钱按照指定的方式花出去。其中一组人被指定需要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另外一组人则需要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不管是给别人买礼物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都可以。

当参与者花完钱之后,研究者们测量了他们的幸福感。结果表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的人,他们的幸福感远远高于那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另外,人们花钱之后的幸福感跟之前得到的金钱数额没有关系。不管是花掉5美元还是花掉20美元,人们的幸福感都差不多。说明幸福感只跟花钱的对象有关系,跟拿到的钱多少没什么关系。

你可能会说,有没有可能因为这笔钱反正也不是自己的,所以如果花出去的话给别人也不心疼,但是要是自己赚来的钱,就不一样了吧?

别急,心理学家也有这个疑惑,所以他们真的就去调查了人们实际挣钱和花钱的情况。调查对象是632名美国人,最终结果表明,一个在自己身上花了很多钱的人,幸福感未必高。但在别人身上花的钱占支出的比例越大,自己的幸福感越高。

这时候有人就问了,如果我有钱,我也愿意花钱在别人身上,也能更幸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如果我是穷人,那我肯定是多花在自己身上才能更幸福呀。

那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调查了136个国家的23万多个人。不仅如此,每个国家的调查对象既包括城市人口也包括农村人口,有穷人也有富人。

最后结果仍然跟之前的研究一致:花钱在别人身上越多,自己的幸福感就会越强,并且这个现象在88%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最有趣的是,哪怕是穷人,也会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更幸福,和有钱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要解释一下背后的原因了,影响我们幸福感的有三大因素:跟他人的联系、成就感和自主性。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不但可以让我们加深跟其他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以及一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的自主性。

好,刚才我们说了该怎样主动管理金钱带给我们的效用的第一点,就是要主动管理金钱的流向。

下面我再给你说说第二点,主动管理自己对于金钱的注意力,换句话说,就是尽量只看自己的收入状况,不要盲目地与他人比较。

书里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1993年,美国证监会发现了一件很可恶的事情:近15年以来,也就是1978年开始,上市公司CEO的薪水就涨得很厉害,1978年的时候CEO的薪水还只是普通员工的36倍,可是到了1993年,就变成了131倍,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异。

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证监会为了不让CEO给自己加薪,想了一个好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公布高管的薪水。

这样一来,所有上市公司CEO的薪水都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比起普通员工,他们的薪水的确是高得离谱,按照通常的设想,考虑到员工内心不平衡,CEO们肯定就不太好意思给自己一直涨薪了。

但是,事实却出乎他们的意料,自从实施这项办法后,CEO的薪水不降反升,而且一路狂飙,很快就涨到了工人平均薪水的369倍,几乎是之前的3倍。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就发现,原来人们总是喜欢拿自己跟更有钱的人进行对比。CEO们根本不会关心比他们收入低的人,他们眼里注意到的只有别家公司的CEO的薪水。这样一对比,自己的薪水似乎不足挂齿,甚至有点儿少得可怜。于是他们纷纷上调自己的薪水。

你看,这就是向上比较的力量。即使CEO的薪水早期已经是普通员工的100多倍,但是一向上比较,他们还是会觉得自己薪水太低。

现在,我们也许能理解为什么著名美国记者亨利·孟肯说:“人生赢家就是比你老婆的闺蜜的老公多赚100美元的人。”

人们是通过社会比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所以假如你经常觉得自己朋友圈里很多人比自己有钱,那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而并不是事实本身,因为你只关注到那些有钱人。所以,你看,比较就是一个小偷,它会偷走你的快乐。

最后一个主动管理金钱对我们的效用的方法是,主动管理好自己的钱和商品之间的距离,不要被商家的引导和诱惑带跑。

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我们购物的时候把手放在口袋里,就能更省钱。乍一听,这不是废话嘛?每次买完东西,钱没了恨不得剁手,管好自己的手当然能省钱了。

注意啊,这里要说的把手放在口袋里,不是防止你接触钱包,而是防止你接触商品。因为触摸商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你的消费行为,降低你的支付痛苦。

举个例子,超市是怎么出现的?你想,最古老的杂货铺,店员是站在顾客和商品之间的,当你想买某种商品的时候,只能由店员递过来。后来,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出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出现在你面前,只要你想,随时可以拿下货架上的商品,触摸它、感受它。这样的接触,就会增加人们对这款商品的购买欲望。

威斯康星大学的佩克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就进行了研究,他们招募了231名大学生,在他们面前放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弹簧玩具,另一个是咖啡杯。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被告知是可以触摸这些商品,而另一半学生不能触摸这些商品。之后每个学生都需要评估一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这件商品应该属于自己,愿意花多少钱来买。

结果发现,触摸过商品的学生会更加觉得这两件商品是属于自己的,而且对商品的估价也会更高。

所以你看,商家为了减轻你的割肉之痛,也是把这套金钱心理学研究得透透的。但是透过这些有趣的研究你会发现,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套金钱心理学研究透,找到合适的方法,主动管理金钱,我们就能变得更快乐。

书里面有趣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有钱会让“视力”变差;比如你拿到一张脏钱,想尽快花掉挺合理的,但是会导致你买来的东西和花干净的钱不一样,再比如作者还列出了五种金钱病态人格类型。这些如果你也挺感兴趣,推荐你去阅读原书。

最后,我还想和你聊一点我的个人感受。我们总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可是如果细想一下,怎么算重,怎么算轻,这个界限到底在哪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这条界限,在于我们是把金钱当作目的还是当作手段。前边我们聊了很多有趣的研究,你会发现,如果把金钱当作最终的目的,那钱根本不会给你带来快乐。

所以,与其说是把钱看得轻一些,不如思考一下,钱对于你来说,是怎样一种手段,它能带你去往哪里?如果你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你就找到了看待金钱的最好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111听书笔记:《身边的金钱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