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1)

班固为什么给《汉书》定名为”汉书“呢?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汉书》的得名来自于《尚书》。班固认为,上古时期的唐虞时期,尚且有自己的记录来称颂功德,可是汉朝直到第六代皇帝才有了一部《史记》,还是一部包括了3000年历史的通史,汉朝不占主要地位,而且《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他想开创一种全新的修史方式——断代史,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记录,一直到汉平帝时期王莽被诛,总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包括纪、表、志、传共百篇,称为《汉书》。断代修史是班固的创见,后世的正史都是以他的书为范本的,名字也多叫做“书”。

与《史记》相比,《汉书》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等,而且还包括一部《艺文志》。这是一部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的书籍,是后世目录学家的宝典,意义重大。它的底本是西汉刘歆的《七略》,刘歆和父亲刘向曾经奉诏校对皇家藏书,他们把藏书分辨了源流,编订了目录,使得许多历经秦朝战火而保存下来的“中秘书”得以流传,贡献是巨大的。他们的原著已经不知去向,所幸《七略》的大部分被收编在了《艺文志》当中,班固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史记》是由司马迁独立完成的,但是《汉书》却是由四个人合作完成的。这里我们就必须认识一个人——班固的妹妹班昭。班昭是一个高才博学的女子,嫁给了曹世叔,但是世叔很早就去世了。她以自己的节行被世人称道,被称作曹大家。班固在狱中死后,《汉书》还没有成书,稿子很散乱,于是皇帝命令班昭继续整理她哥哥的未完成的著作,并且还让十个高才郎官帮助她,其中就有经学大师马融的弟弟马续。所以,《汉书》的表、志是由班昭和马续补写的。

《汉书》的纪、传两体,从汉昭帝到汉平帝年间的内容是以班彪的《后传》做底本的,而从汉高祖到武帝,则是直接采用了《史记》的文字。所以也可以说,司马迁也是参与了《汉书》的创作的。那么你可能心里有疑问了:班固又做了什么呢?班固主要做的是删润旧文,他删改润色旧文,往往别出心裁。朱自清先生说:“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而且,他还在书中收载了很多经世致用的政治学术文章和辞赋,对于保存文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赞许它既有史学性,又有文学性。其实,班固的《汉书》受汉代辞赋流行的影响,书中有大量的骈句和排比句,弘丽工整,更具有文学色彩。从东汉到唐朝,因为人们崇尚骈文,所以重《汉书》而轻《史记》,到了唐代以后,散文成为正统,尤其是在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桐城派的推崇下,散文体的《史记》又凌驾于《汉书》之上了。其实,就两部书而言,各有千秋,孰优孰劣,是难以一概而论的。

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赞》中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样的评价是很客观的。

总之,《史记》《汉书》,各有特色,但是内容之博大,选材之精要,却是一致的。两部书的结构宏大,描写曲折通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两部书都被尊为良史,并非偶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