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微博的热搜是下午就看到了的,但不知道批评的老师是我们学院的

再次注意到这个事件是空间被刷屏。学校的表白墙发了一条说说,内容大概是今天很多人跟墙墙讲这个事,希望大家都能理智一些。

截止到我写这篇文章时,表白墙这一条下的评论有一百三十条,被转发了近七十次。我刚想庆幸我身边的人都比较理智,转发时的评论都比较客观和理智。

然而点开原说说的评论时,真的很糟心,有的ncf从骂老师上升到对整个文学院进行攻击。有些话脏得我都不忍直视,还有护主时不堪一击的逻辑。

揪着“狗屁不通”这个词不放,有同学贴出了这个词的解释后,却被怼:“大众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又不是人人都是你们文学院的!”

我真的服气了,自己不学无术,不但没有丝毫羞愧,还对讲道理的人恶语相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似乎不懂成语就有理了。

还有叫嚣着“认为歌不好你别听”的。

私以为,如果一样事物接受不了任何的批评建议,那我绝不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好东西。真正优秀的,总是能经受住考验的。

如果对好评赞誉照单全收,对任何批评建议都视而不见,这会是怎样的麻木不仁?这样的人又何谈进步呢。既然把歌曲发布到公众平台,就是默认社会对它有评价的权利。

再者说,老师只是评价这首歌的歌词部分,没有diss曲调,更没有对歌手作任何贬低,甚至只是在自己的微博下这一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言论,也没有@花粥。而花粥作为一个有一定粉丝量的“明星”,不分青红皂白,下场带节奏,领着粉丝破口大骂,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

其实这个老师的微博在上学期期末就注意到了,觉得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是隔壁班的同学在。朋友圈发了这位老师微博的截图,内容大意是:名著的力量还是很伟大的,期末考试的材料选自《静静的顿河》,很多同学虽然没看过,但文章不自觉地有了厚重感。

当时就去搜了老师的微博,粗略翻了一下,觉得还是颇有些内容的。没想到再次点开她的微博,是在她遭受网络暴力的境况下。

我虽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但周围的同学上过她的课的,都说很不错。这可能是我身边的人离网络暴力最近的一次了。

这学期写的一篇论文,主题就是社会舆论与网络暴力。虽然说本科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论文吧,但是也稍微谈了谈。可悲的是,分析出了原因,泛泛地提出了解决方案的方法论,然而事情真实发生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还是想多少分析一下歌词,网上点评的也很多,也许会有重复,但只是想说说自己看法。

“我与虎谋早餐”

评论里还有粉丝在洗:是化用了与虎谋皮;是伴君如伴虎,将军在君王麾下混饭吃……

牵强附会,我都没眼看。说这话之前能不能先查查与虎谋皮什么意思?

与虎谋皮:比喻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达到目的。

“问卧龙几两钱”

其实我最开始听这首歌是在微博上看到了网易云音乐热评里对这句的解释,说“钓叟”指姜子牙,“卧龙”是诸葛亮……具体记不得了,总之第一印象是这还用了颇多典故嘛。但当时听的时候没怎么在意,现在细细琢磨歌词的时候,越看越觉得可笑了。

“这春宵艳阳天”

宵:入夜时段。实在不知夜晚如何艳阳天。不知道粉丝会不会跑来解释说,这边午夜时分,地球另一边正是阳光明媚呢。

“你的笑像一条恶犬”

我对老师的说法非常认同:“恶犬引起的心理反应是负面的,这个比喻对情绪铺垫和逻辑发展来说都是不成立的。”诚然现在很多比喻已经烂大街了,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不讲基本法。比喻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描写,如果为了所谓的不落窠臼而生硬地造一些比喻,个人认为,不如不用。

“立枇杷于庭前”

归有光《项脊轩志》里的这一句可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但援引、化用典故,不该是这个样子的。

想起之前李袁杰的《离人愁》

“今两股痒痒”等句也被人广泛吐槽,当时也有粉丝强行解释什么:股,指大腿……但是纵然是大腿,这句也不伦不类前言不搭后语。

不是说因为鄙视链或者旁的什么舆论,使得对抖音这类app有先入为主地厌恶,我是真的打从心里不喜欢。自以为也不是村里刚通网的人,对新兴的软件很多也都下载试过,但抖音(以及快手等一类的短视频app)是真的从未在我手机里出现过。

不得不承认。《盗将行》这首歌,用花粥那种吊儿郎当的腔调,加上不知所云却又似乎有意境的歌词,这种口水歌真的很符合在抖音走红的特点。

因为不是专业的,所以对曲子不做任何评价,单就歌词说道两句,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这就是独立音乐人?花粥之前的《老中医》恶俗到什么程度,随便去搜搜,稍微受过点教育的人心里都会有数。

古风圈的小伙伴很努力地反复解释花粥是民谣,不是古风圈,但我现在觉得,民谣圈她也不配。

无论是“独立音乐人”本人,还是其粉丝,都该明白,成年人,不能活的太乌托邦。

哦对,附近有家卖粥的店叫花粥,据说还不错,兄dei,约一波?

你可能感兴趣的:(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