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有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研究大众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作为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勒庞的《乌合之众》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的大门。18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一直在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以法国为例,当法国革命的尘嚣还未散尽时,工业革命与技术的进步又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喧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推动着文明的变革,而文明的变革是民族思想变化的结果,也就是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研究这种变化,有一种力量不容忽视即群体的力量,因为在当时的勒庞看来,我们要进入的时代就是群体时代。

 群体时代的主体便是群体,从日常的含义来说,“群体”就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这些个人可以存在差异性,如民族、职业或性别等。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便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作“乌合之众”。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群体的思想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大家的感情与思想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服从于‘群体精神统一律’”。2011年,日本核辐射引发了我国抢盐事件。由于各种传言,民众对中国食盐的未来供给产生恐慌,纷纷囤盐。这些民众既有普通民众,也有高校老师等知识分子。难道这些老师不知道其实中国并不缺盐吗?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加入到抢盐的行列中去呢?了解了群体特征之后,这些行为就很容易解释了。他们一旦进入到讨论日本核辐射的群体中,就会丧失属于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这时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便没什么差别了。

 勒庞认为影响群体特征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他在书中谈到了三个方面:无意识、传染和群体内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当个人处于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状态的时候,他就会盲目追随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进而做出一些和他的性格以及习惯大相径庭的举动。一个平日里羞涩安静的女生,在蹦迪的时候也会像周围的人一样酷酷地举起手臂,在舞池里摇头晃脑。

 在勒庞看来,群体冲动、易变、急躁。由于群体受无意识的支配,所以群体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的控制而是受脊椎神经系统的影响,个人会按照受到的刺激因素决定自己的行为,因为丧失了个人有意识的思考,所以这些行为多数是冲动的。群体内的个人受到的刺激因素会不断地改变,而个人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且群体表现出来的情感不论是好是坏,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简单而夸张。

 勒庞在这部书中还提到了群体信仰、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以及群体的分类,对群体做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和研究。然而勒庞的研究依旧有时代的局限性,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勒庞时期以报纸为主要媒介的时代,我们实现了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的跨越。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网络,我们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位置。那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网络群体。

我们都知道微博热搜榜就是网民热点关注的事件,每天的微博热搜会更换很多次,这可以说明网络群体注意力的短暂性和多变性。而且在新媒体时代下,网民可以同时关注多个事件,比如某天微博热搜榜上标有“爆”和“沸”的事件就有好多个,比如“蒋劲夫家暴”“陈羽凡吸毒”等。这说明网络群体的注意力不具有专一性。众多的反转新闻事件,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下频频出现的,这和网络群体传染冲动、无意识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勒庞的群体心理依旧具有适应性,通过分析当前群体心理特征,可以找到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勒庞的群体心理在当今社会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过,我们依旧要认识到其中局限性。比如,勒庞对女性、儿童的偏见,以及勒庞通过历史事件来论证自己的理论,这实际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勒庞主要基于法国社会群体进行分析,那么这个理论在其它文化中是否适用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乌合之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