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临,少者得岁,老者失岁

图片发自App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的时候,中国的家长们常常会教家里年幼的孩子读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王安石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旧时过年的欢快景象,也道出了古人春节畅饮屠苏酒的年俗。屠苏酒是古时过年饮用的药酒,有却病除疾的功效。

屠苏酒也不一定非得过年才喝,平时爱喝这种酒的人也很多,文天祥就特别爱喝屠苏酒,即使国破家亡,穷途末路之际也不忘屠苏梦。他在《除夜》中写到: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个敬老的社会,一切都是老者为尊,平日里但凡宴饮,都是要先敬长者的。但饮屠苏酒时的规矩却恰恰相反,是年最幼者先饮,然后按年龄顺序依次举杯,年龄最老的长者最后才饮。这种规矩与传统的敬老习俗完全相悖,令如今的人们很难理解,然而在历史上,这种习俗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诗为证。顾况有一首七绝《岁日作》,诗曰:

不觉老将春共至,
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
手把屠苏让少年。

顾况这首诗清楚地记述了,喝屠苏酒时,长者要先让少年人的情景。

苏辙在《除日》里写到:“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可见苏轼当时作为一个老年人,年年都是最后才饮屠苏酒的。

他老兄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也写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可见饮屠苏的顺序的确是先幼后长的。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合常理的规矩呢?这主要与不同年龄的人们在过春节时的感受和情绪有关。

“天增岁月人增寿”,这是一句过年时常说的吉祥话语,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能让所有人都高兴,就老年人而言,正确地的说法应该是“天增岁月人减寿”。孩子们过年时自然欢天喜地,这谁都能理解,但老年人心里其实是悲凉的,因为又过了一年,也意味着生命更多地流逝,顾况那首《岁日作》,就真切地反映了老年人过春节时的这种无奈的情绪和伤感的心境。

普贤菩萨警众偈曰:“是日已过,命也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一天的流失都觉得悲哀,何况是过了一年呢?所以,春节来临时,少者得岁,老者失岁,老人和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古代科技不发达,现在看来很普通的常见疾病,古时却往往无法医治,而且古人对天灾兵祸的抵御能力也远不如现代,只能靠天吃饭,听天由命。而幼小的孩子比成人更加脆弱,更容易被各种灾祸和意外伤害。古时连皇家和达官贵人家的孩子都有很多夭折,何况是平民家庭。所以在古时,一个孩子要长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对孩子们来说,多得一岁是很值得庆贺的,这就是饮屠苏酒时长幼秩序颠倒的真正原因,此外,还包含着长辈寄希望于后一代的殷殷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节将临,少者得岁,老者失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