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抹不平房价,给不了爱情,但每个最好的时代,仍是你青春所在的年代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几个道理:

①以前觉得生活应该热血沸腾,现在发觉那叫高血压

②自己不是个人物,就是个人,以后大概率继续做人。

③生活比想象的乏味,时间比预想的快。

④最舒服的活法不是聪明的活着,而是心无旁骛的活着。

所以,B站推出的《后浪》,也让我羡慕一把,年轻多好啊?现在年轻人玩的东西我只能眼馋,我浪不回去了。有意思的是,很多年轻人看了《后浪》觉得好笑,他们有着中年人心态,没时间精力心情浪。

前几天健身房,一个小伙发微信语音,带点调侃:“现在年轻人不好混啦,不是以前躲躲子弹挨挨饿就能挺过去的时候啦”、“网红视频看多了,有点疲惫啊,看的越多越觉得一步一个脚印的都是傻子”。

我明白他的意思,我有好几个亲戚孩子生于1990-2005年之间,他们见识更多、更早熟,但和同年龄段的前几代比起来,多了一些复杂的想法。

年轻人对《后浪》的评价给出了答案,的确,后浪降不了房价,带不来美好的爱情婚姻;后浪改变不了白天社畜晚上租畜的事实;后浪寄托不了理想,琢磨不了未来;后浪很迷茫;后浪在穷浪!

这些看法客观存在,但我还要说,谁都得经历从理想青年成长为普通人的过程,都要面对各自的烦恼,根本没有完美的时代,但青春可以美好,这和心态有关。

我刚在知乎回答了一个问题,只有一句话,权当表态:

匿名问:人生过的不如意,还要活着吗?

我回答:如意的都叫梦想,还叫人生吗?

每一代都很难过,只是当初没网络

有年轻人说,现在大学生比过去难,其实过去也不容易啊。

我高考时,总体录取率很低,现在二本分数线在我那时上普通专科都难,那时没网络、没手机,搞点黄冈练习题像搞特供,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没法和现在比。辛苦考上,也没什么优越感,一毕业也得自己找工作,虽然房价没现在高,但大家收入都低,同样买不起房子。

啃老也啃的累,毕竟现在年轻人父母还赶上了改革开放,多少有点底子,而我们父母赶上了文革,该读书的时候上山下乡,浪费了青春,没积累什么财富。所以到现在,我同学中还有很多人背房贷,年轻人愁的时代一粒沙,早成了中年人的泰山压顶。

有年轻人说,现在年代没爱情,父母那辈儿才有,一牵手就一生,很浪漫,我看未必。

关于老辈儿的婚恋,我问过长辈,答案和想象有不小差距。那时结婚讲求户口和阶级成分,对象得经人介绍,结婚需要单位开介绍信。即便自由恋次爱,家长这关过不了也没辙。现在呢?即便最后分手,还可以死去活来粘一次吧?

我曾借工作关系看过一个退休老工人档案,特惊讶,他在文革时谈了一个女朋友,两个人没忍住,有了关系,因此被定义作风问题挨批斗,还被逼交代细节,一本档案愣是写成了成人小说。这种荒唐事就是过往真实。

父母那辈儿甚至都没谈过恋爱,只有非主流才山楂树之恋。他们的确结了婚就很少离,为什么呢?很多人并不是因为相爱,而是深知人生不易,不敢有多余想法,最主要的是,有你了。

还有年轻人说,现在都拼家世、拼关系,没好的家底儿,怎么努力都没用。这是事实,但家世给你带来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和平年代给你的机会多,不管在哪个年代,出身好的都是少数,但摊上一个贫穷动荡年代,什么出身都谈不上命好。

继续举例,我家祖上算地主,祖太爷爷是晚清举人,大清亡了,他下岗了,后来在某著名军阀账下再就业当师爷,大革命时请辞还乡当职业地主,这些是听长辈说的,无影像资料考证。其实地主不像剧里演的那么脑满肠肥,就是有饭吃而已,衣服也得带补丁。后来,我爷爷哪怕生在地主家,也被抓走当壮丁了,赶上兵荒马乱的年月,什么家不家世的?

我奶奶也是大户人家出身,她四十多岁的照片都带着民国闺秀范,美的不像话,年轻时无法想象。奶奶家也是躲避战乱一路颠簸,家人走散。那年代只有挣扎生存,和民国剧里的浪漫完全不搭边,没那么多传奇和戏说。

唯一亮点,就是我爷爷遇到了我奶奶吧?

我祖太爷爷给家里留下几柜子古董文玩字画,还有珠宝首饰,如果留下,哥今天也能混个财务自由,可惜碰上文革破四旧,不是砸了就是烧了。

不管现在生活压力怎么大,过去和现在都没得比,现在人压力多来自攀比,以前吃饭和活着都勉强。

聊聊其他年代的年轻人

我举俩正能量的例子,不是为了贴合主流,而是觉得年轻时光真的好。

一个世纪前,大环境不好,北洋军阀分成几伙,帝国主义金主背后怂恿他们互相放枪,争抢地盘。那时的年轻人,不死在战场上就叫命好;有饭吃,说明家里条件不错;有书读,就算高端生活。

一位有志青年,受不了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也受不了多数中国人浑浑噩噩,任凭国家堕落,他就想做出点成就,为国家也为自己,可他开始也是无从下手,既然现在你都可以迷茫,别说生逢乱世了。

有志青年在南方某所学校毕业后,开启了北漂生涯,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见见世面,多学点知识,有机会进一步提升学历或阅历,将来好派上用场。

青年有志,奈何没钱,负债北上,那时北京还叫北平。他挤在一个八人合租的出租屋里,没有暖气,只能抱团取暖;他的学历也没提升成功,因为他想进的学校有条件限定,他这种师专生条件不够。

但这青年有一个优点,就是好学上进,他借熟人关系进了一所大学图书馆,拼命看书汲取知识,还旁听名教讲座,听入迷时就问教授问题。因为他是非在籍学生,只是临时工,教授拒绝回答,这对他自尊的伤害多大啊?

一没钱,二没家庭背景,三没名气声望,这样一个北漂青年,一直没被当时的北平知识圈子接纳,甚至没被正眼看过。他受尽了冷落和委屈,无奈回乡,被迫自主创业。

他创办一本刊物叫《湘江评论》,这是当时的自媒体。我为什么说他是中国第一代自媒体人呢?因为他没钱支付稿费,请不起别的作者,干脆自己写,《湘江评论》上几十篇文章署名都是他一个人,这不叫自媒体还叫啥?

文章出来后反响不错,被大量转发,但地方军阀认为他胡说八道,推送几次后,就封了他号,有志青年为了理想,又被迫当了沪飘。

到上海后,有志青年仍然钱包窘迫,靠给人洗衣服赚点零花钱度日,还动过去工厂打工的念头,但很快打消了这些想法。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非常压抑苦闷,可他觉得这只是老天对自己的考验,自己行,一定行。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会给人打工的,但凡是个人物一定会自谋出路,兑现梦想。当然,我借用窃格瓦拉的名言,形容一个真革命者此时的状态。

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为了理想成立秘密组织,当时这种组织很多,他们只是其中一个,要说有什么不同,就在于这个组织里的这个青年,是这些组织里的这些青年中最有抱负的那个人。一年后,各个组织挑代表去浙江嘉兴一艘船上开了一个会,把分散组织整编成统一的组织,叫中国共产党,而他是这个组织最早的创始人之一,这批人叫五四一代。

30年后,这个当年窘迫的北漂青年又回到了北平,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他打算让当年拒绝他提问的大学教授当北京图书馆馆长,兼任北大校长,那个叫胡适的教授没敢回应,实在不知道怎么回复啊。

你知道我在说谁,我只想说,这个青年面对的时代环境、个人境遇、内心的压抑,比今天我们苦,我们虽然没有伟人与生俱来的雄才伟略,但借鉴点精神上的力量总可以吧?

我行,我一定行,人年轻时候得有这种态度,否则一泄劲儿,别指望以后能把这口气提回来,你逐渐消退的精力和荷尔蒙不再给予你更充沛的力量,而落到你头上的大山,父母无力再帮你扛。

一转眼时代变了,没变的是国家的穷。

北漂青年有个湖南小老乡,叫雷正兴。小雷有爸爸,有妈妈,有哥哥,有弟弟,如果放到现在,这就是标准美满家庭,人丁兴旺。可惜雷正兴命不好,童年赶上抗战,中国人和日本人打仗,打到几乎一无所有,就靠一口不想当孙子的气生顶着,人活一口气嘛,何况一个民族啊?

短短五年内,雷正兴的爸爸被鬼子打死了,哥哥给地主打工累死了,弟弟活活饿死了,妈妈崩溃,上吊自杀,他直接成了孤儿。可以想象,小雷遭遇这么大家庭变故,都是因为摊上命如草芥的年代,那时普通农民的境遇,不是今天能想象的。

雷正兴内心有多恨旧时代,就多感恩新时代,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搞土改,给他分了几亩地,乡里还掏公款供他读书,这让命都勉强保下来的他获得了极大的尊严感,所以他内心总想报答国家和社会,第一次报答,就把分到的地捐给学校了。

小雷青春时代赶上的大环境好吗?很差,除了有精神面貌,啥都没有。可有精气神儿就够了,他也不例外,参军前,他就做了一箩筐好事,不管在少先队,还是在县里当公务员,反正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就尽力去做,并在付出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后来,雷正兴当了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继续做好事。比如有一年从抚顺坐火车去丹东,他看到列车员忙不过来,就帮人家打扫卫生,给旅客倒水,帮妇女哄孩子,帮老人找座,帮上下车旅客扛行李。累活都忙完了,也闲不着,还帮不认字的旅客读报纸。中途在沈阳换车时,自掏腰包帮没钱的人买票,跑腿两小时帮一位大娘找走散的儿子。

他做这些没有任何报酬,也没任何企图,就是喜欢做,在温暖他人的同时温暖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现代人还真不好体会。

雷正兴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活雷锋啊,可我说的就是活雷锋啊,只是后来改了名嘛。

关于雷锋的故事不用多说,他报恩最勤奋的年代,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搀扶,才能活下去。而雷锋正是把这种搀扶精神发挥到极致,才成雷锋,他的精神是那个时代的需要。雷锋只是部队一名卡车司机,死时只有22岁,即便现在的90后年轻人,多数年龄都比他大了。

说实话,雷锋那个年代一点不美好,他的行为放到任何时代都很难找到完全复制的例子。我们普通人可以在某一时刻变成雷锋,或在某一节日变成雷锋,但一生都做雷锋几乎不可能,他高度理想化的人格非凡人所及。而且雷锋短暂的命运也很差,童年就成了孤儿,人生刚燃起希望,就戛然而止。

可为什么一个充满贫穷与饥饿的年代值得怀念呢?因为有了雷锋啊,给时代注入一股青春的力量。我们可以学学他的乐观,偶尔和别人分享一下温暖。你给世界一个微笑,世界就回馈给你什么样的微笑。

很多人现在感到压抑迷茫,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自我中心,如果现在人有一半雷锋的乐观和感恩,都不至于活的这么累,有时候人需要傻一点,毕竟我们再困难,都比雷锋当初的境遇好的多。

《后浪》饱受年轻人诟病的一点,在于年轻人认为自己被代表了,里面没有反映现实问题,更像富家子弟卖优越,如果从阶层角度对比,事实如此。但我觉得《后浪》原意是想表达一种态度,个别观点还是客观的。

不管我们怎么觉得现在时代生活不易,房子买不起,工作对象不好找,事实上,我们都生活在几代人付出后积累起来的足以让人衣食无忧的时代,哪怕没钱,也可以享受以往时代不具备的公共服务与信息自由,现在年轻人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可以真正表达自我的人。

我这些话是想说,从不存在任何美好的时代,但真的存在美好的年纪,每个时代都因为有一群年轻人而被铭记。你的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你需要的是给自己欲望方面减减压,理想之上打打气。你不放弃希望,这个时代就有希望,你若一蹶不振,这个时代也会跟着颓废。

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非人力所能及,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住能把握的那部分,哀怨无用,所以,该努力努力,该放弃放弃,不管怎么样,都把眼下当成人生一段宝贵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希望你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别因主观懈怠,而浪费青春。

任何时候都要高看自己一眼,尤其在人生低谷时。

因为,等你也到了回首再看那天,会明白,最好的时代,永远是自己青春所在的年代,对谁都成立,我们缅怀的,正是你拥有的。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浪》抹不平房价,给不了爱情,但每个最好的时代,仍是你青春所在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