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诗人王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洪应明的《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都在表达一种从容淡定,闲庭信步的境界,要是能做到这些,人的内心该有多强大啊。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心境静止如水,正是我内心所向往却又做不到的。
遇到不喜欢的事会不自觉地吐槽发牢骚,时常抱怨工作的辛苦与无趣,抱怨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有时候想,如果能做一个孤独的人也不错,再想抱怨生活时,再无倾诉对象,就只能对镜贴花黄了。说到底,还是内心不够强大,修身养性不够啊。
在中国,修心修身的鼻祖非王阳明莫属,尽管在今天看来,他的很多思想被称为唯心主义,但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智慧的确让人心悦诚服,心生向往。
《王阳明心学》这本书中,对阳明心学及王阳明本人经历做了详细的介绍,读完这本书,他的“格物致知”的理论会让你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再烦躁不安。
王阳明其人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及的顶峰。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学”中的心,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在王阳明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本体,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善恶之分。而产生常人思想中的善恶之分的观念, 只是心意念头的萌动而已。
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良知,具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它本身自能分别善恶,而不为是非所囿。知了善恶,不断为善去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物致知” 。
“格物”是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 , 以便让真正的智慧如实地呈现出来。
“致知“就是王阳明常说的“致良知“ ,即是要解放思想,发现、明悟心灵的本体, 自信自决,做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写的人。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
这句话是强调一个人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 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心学并不是人想象中神神叨叨的,高深莫测的样子,心学的思维方式其实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
如果我们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应该是可以在节奏无比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平添一份心的宁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