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第二章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对他们让实验对象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科学家发现,当实验对象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另一个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极致的记忆宫殿法。技艺宫殿法,可能是目前人类发明的最为强大的记忆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中当中。比如,你想记住“B6”,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动用生物本能,想象一块大胸(像B)、有6块腹肌的美女。前一段时间播出的英剧《神探夏洛》里,福尔摩斯就是靠记忆宫殿训练自己超强的记忆力。

当然,读书并不等于背书。然而,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读书要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抄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我的读书成效进入了一种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也就是说,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我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当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比如你相信什么,你如何看待你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让我们先从学习的底层心态谈起吧!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能。

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

关于学习方法,维茨金在他的《学习之道》中提出,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整体理论,一种是渐进理论。整体理论将学习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而渐进理论则不同,它更倾向于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时,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如果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学习再多的新方法、新观点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要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盘打破习惯性防卫。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

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

其实,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地阻碍我们成长。

《第五项修炼》引用行为科学的奠基人阿吉里斯的观点: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

……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如果把进步的过程比喻成往杯子里倒水的话,习惯性防卫就是盖在杯口的盖子,阻挡我们的进步。其实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习惯性防卫而不自知——那就会陷入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什么是绿灯思维?让我们先。看看和绿灯思维相对的概念: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这是我们在红灯思维下大脑所处的状态。

典型的红灯思维就是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嗯,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是仔细想想,一定有有用的地方。比如,如果我能够先倾听再沟通,就能让员工充分表达意见,可能产生新的创意;而且,充分沟通也能避免我们讨论了半天才发现大家说的不是一回事;还有理解和倾听,也是和员工建立信任的过程,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乔布斯在生前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难道聪明人没有尊严?不是,是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博到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一下: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要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1.绿灯思维(积极的态度)。2.具体执行中的心态。

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什么是以慢为快?首先,你得有一个心理准备。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这六个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所谓“结硬寨”,是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要马上扎营。选好关键要地以后,无论寒暑假,要立即修墙挖壕,切限一个时辰完成。而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击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一定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打呆仗”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与太平军开打,而是就地挖壕,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把整个城市外围全部用壕沟隔断联通,断粮断水,生生地把敌人拖死。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都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用起来游刃有余。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又遇到了一个“阻塞”,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她攻克,可是我们一直有“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以快为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小临界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前段时间正好在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这篇文章提到一个观点:人们“不能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就是复盘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多问自己为什么质量下降,有哪些可能原因?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这样不断复盘、反思,才能更好的理解你学习的那些知识。

有时候,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我们越是想要提升自己,越是订阅各种公众号、看技巧文章、买畅销书、参加牛人分享,反而越少关注自己本身:临到自己,生活似乎照旧。就像韩寒说的,听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日自己安静,向内求。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回顾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吗?

一定要花时间反思。

提升学习能力三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真正快速学习,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作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经常会推测线上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作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也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不假思索”是指没有通过思考便得出结论。

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我们在生活中做出决定,和在下棋时做出决定没什么两样。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放慢思考的速度来审视“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等问题,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错误应用的知识。这种反思练习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记日记的时候,回顾一天的生活,看看我们做了哪些决定,放慢自己的思考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反思日记

                    年    月  日星期一

每日精进: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日记:天客户说项目要加快进度三天内完成,我当时想的都是“客户不了解情况”,“现在任务这么多,根本不可能完成”。

现在想想我这样的心态是积极处世的心态吗?

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很积极,但是往往停留在自己想要积极的事情上面;而对于一些自己一时不太认可但是又必须去做的事情,第一反应却常常是自己应该如何反驳而不是如何积极面对。

成甲你自己说的好:“大多数人看到问题就是问题;心态积极的人,看到问题全是机遇。”自己明明知道这句话,但是根本没有把它作为生活的原则去应用,而仅仅是选择性的去应用。你就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家伙,你这样怎么能进步呢?

我们有选择的自由,无论外界的因素如何困难复杂,我们都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它的方式。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外部的条件,而是我们内在的态度。

所以,当客户说要加快执行的时候,我要思考的不是困难多多——困难当然存在,但是这不正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吗?我要看到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成长。这不正是自己的机会吗?我们的价值,不就是挑战过去无法完成的事情吗?

这就是稻盛和夫说的,未来的能力——“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来评判能与不能,那么任何新的、困难的事物无论再过多久,也不会有完成的一天。”

我们京都风景要为自己设置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高目标,不要有丝毫胆怯,勇往直前,努力到底,这样才能让你们的能力展现出连自己都不敢置信的惊人进步。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积极处世的心态!只有遇到困难不抱怨、拼尽全力解决问题才能进步!(暂当做模板)

像这样方便思考的速度去想事情,似乎很花费时间。但是你不这么做,未来因此浪费的时间恐怕要数倍于此。

(2)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损失规避效应”是指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多多自问: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的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坚持这样做,迟早会有大的收获。

(3)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在《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描述了自己希望不犯错误、快速进步的过程:

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我要克服所有缺点,不管他们由天生的爱好,习惯还是交友不慎所引起的……

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格是于我们有利的,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好方法。

……我提出了13种德行,这是当时我认为必需的或是相宜的全部德行,在每一项之后我加了一些简单的阐释,充分的说明了我认为该词含义应有的范围。

这些德行和它们的含义如下: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有其安放的地方,做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七.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九.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处罚,你当容忍之。

十.清节。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境恶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贞洁。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切戒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真正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自己的对标标准。

什么是“以终为始”?

怎么样才算“积极主动”?

我在冲突中想到“双赢思维”了吗?

同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8个习惯。

模板:

每日反思之八个习惯。

1.积极处世: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

2.先有目标后有行动:以终为始。

@要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

3.要事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标才能知道什么重要

@学会拒绝才有时间做要事

@拖延或者委托不重要的事。

4.双赢思维。

@只有坦诚,才能建立双赢的基础——信任。

@对自己的观点和直觉反应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对方。

@双赢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描述愿、景共同为目标努力。

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先有空杯心态,悬挂假设,才能增进理解。

6.协作增效——第三种选择。

@让别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7.不断更新

@“刻意练习”理论对我的启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训练自己、培养团队

8.请教达人,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就是学习、记录、思考、实践、反思、总结、链接、实践的过程。(2012年的每日反思日记,侧重提升团队管理能力)

对标小经验:

1.每日反思对标,其实是一个“打卡”过程。

2.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

3.对标过程标准“对标—对表—对照”三步骤,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

以上就是反思这一方法帮助提升学习能力的三方面:发现误区、从旧知识中产生新知识以及检验是否掌握了新知识。

(未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