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曹植才高八斗,却不知曹丕亦不遑多让

曹丕,三国里的著名人物,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他篡汉称帝,建立魏国,终结了大汉王朝407年的历史,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时代,史称魏文帝。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曹丕一直是以政治家的形象存在,但被许多人所忽略的是,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作为文学家的曹丕,一直被他的父亲曹操和他的弟弟曹植的光芒所掩盖。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与曹植进行比较,大家在夸赞曹植的才高八斗时,也总是有意无意地贬低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而以魏代汉以及那首有名的《七步诗》,更是让他背负了不仁不义的骂名。因此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曹丕,总是不那么正面的形象。那么真实的曹丕又是怎样的呢?

一、曹丕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不仁不义吗?

曹丕称帝后,汉献帝被废。在我们的印象中,亡国之君一般都是很难得以善终的,国破人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汉献帝是个例外。他在禅位之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曹丕准许他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他在禅位十四年后才死去,死后仍被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后世的晋恭帝禅位给刘裕后,被赐毒酒,恭帝不喝,刘裕便叫人用土囊把他压死。比之晋恭帝的遭遇,汉献帝实在是好了太多,曹丕比之刘裕也实在是仁厚太多。

对于弟弟曹植,曹丕虽与他有过储位之争,但并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手段。登基之后虽然将自己的兄弟都赶往各自封地,但是这样的做法实在谈不上残暴。而那个流传甚广的有关《七步诗》的故事,其真实性根本无法考证,就算是真实存在,相比于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人,曹丕的手段可以说是温和得不止一点半点。

二、曹丕在文学上的才华真的不如曹植吗?

汉朝末年,建安时代,曹家可谓是当时最为显赫的门庭。他们不仅在政坛上权势滔天,在文学上也是风光无两。所以有人称之为“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其实不光是建安时代,即便放到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也很难有哪个家族能在文化聚集的高度和浓度上与曹家相比,这样的曹家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曹家。宋朝也曾出过“三苏”这样的家族,但其影响力与曹氏父子比起来相去甚远。

文学上所称的曹氏父子,其实是指曹操、曹丕、曹植三个人,但是许多人却往往只提曹操与曹植,曹丕则总是被一带而过。

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他的《短歌行》,他的《观沧海》,他的《龟虽寿》,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诗质朴典雅、慷慨沉雄,更蕴含着宏大的气魄,“建安风骨”正是由他而始,鲁迅评价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曹植的文章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气象,他的文章“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被后世的文人墨客竞相模仿,影响非常之大。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极赞曹植才华之高。

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他列为上品第四,排在他前面的都是谁呢?第一是《古诗十九首》,第二是李陵,第三是班婕妤。这前三里,《古诗十九首》是不知道作者的,李陵和班婕妤的诗则被很多人认为是委托之作。这样算下来,曹植其实就是坐头把交椅的那个人。

《诗品》中钟嵘对曹植有这样的一段评价:“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曹植在文学上的地位,好比人伦中的周公、孔圣,神兽中的龙和凤,音乐中最美好的琴和笙。如果用诗歌来衡量孔氏门人,则公幹(即刘桢)刚登上外边的大堂,曹植已经进入内室,张协、潘岳、陆机(这是西晋最著名的几位大诗人)可以坐到两廊之间。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曹植的评价之高,而在《诗品下》的序中,钟嵘干脆将曹植称为“文章之圣”,曹植的文学地位可见一斑。

3.正是因为曹植的光芒万丈,才让曹丕显得黯淡失色。那曹丕的才华就真的及不上曹植吗?非也。

在曹氏父子中,曹操的文章沉雄大气,譬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植的文章词彩华丽,譬如“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丕的文章则显得十分低调,低调到什么程度?我们看他的《燕歌行》就知道了。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些诗句几乎是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正因为此,钟嵘在《诗品》中将曹丕列为中品,直接比曹植低了一个品级,并评价曹丕的诗“率皆鄙直如偶语”,说他的诗写得太俗、太直白,就像两个人在说话一样。钟嵘生活的齐梁时代,是一个追求词彩的时代,诗风绮靡,崇尚俪偶。所以,曹植的斐然文采极受追捧,而曹丕的质朴无华则遭人诟病。

其实,曹丕的才华比之曹植丝毫不遑多让。曹植是一位十分感性的诗人,他的诗以才与情胜,他那美丽的辞藻、飞扬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明白无误地感受到。而曹丕则截然不同,他兼具政治家的理性与文学家的感性,他的诗以感与韵胜,诗中的情感不像曹植那般浓烈,但却蕴含无穷的韵味,初读没有特别的感觉,细品却令人回味。

比如《燕歌行》,开头几句就是非常普通的景物描写,你根本看不出他想表达什么。但是随着诗意的推进,一股思念之情逐渐显露,细品之下,你会受到莫名的感动。这就是曹丕,他是理性的、内敛的,他诗中的情感不是像长江大河般飞流直下,而是如涓涓细流一点一滴地慢慢流露,从细微处给你以感动。

所以,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他的《薑斋诗话》评价曹氏兄弟说:“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

说的就是曹植作诗喜欢文字上的铺排整饰,把辞藻搞得很漂亮、精彩,这种方法犹如立起的阶梯,你通过努力可以一步步达到他的高度,所以很多人去效仿,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写出来的文章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而曹丕则不同,他的文章有一种精深的思虑在里面,含有深远的韵味,这是一般人所学不来的,也没办法学。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追随他,从而使他的才华被掩盖。这个评价算是比较中肯的。

三、曹丕对后世的文学有哪些贡献?

曹丕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虽然不如曹植大,但是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大致有三:一是他的乐府诗写得清新超逸,为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他的《燕歌行》被认为是七言诗之始,翻开了诗歌史上的崭新一页。三是他写了文学理论作品《典论·论文》,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的、完整的文学批评著作,由此开启了文学自觉和反省的时代,从这之后文学才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在这之前文学都是作为学术的附庸而存在,这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虽然他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但是却因为前文所说的诸多原因被世人所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不过,历史总是公平的,每个人的才华与功绩不会被永久地埋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曾指出,曹丕与曹植各有长短,但是一般人难以免俗,总是人云亦云,看别人说曹植好就跟着说好,看别人说曹丕不好就跟着说不好,所以使得曹丕因为篡位做了天子而连同文章被贬低,曹植因为政治上的窘迫而才情被追捧,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刘勰与其后的王夫之一道,为曹丕作出了公正的评价,这也算是历史还给曹丕的一个公道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人只知曹植才高八斗,却不知曹丕亦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