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在生活中习作素材的积累
习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习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人一直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农村的小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同龄学生,一般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可以阅读,家里也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知识面狭窄,语言贫乏的情况下,习作能力的提升对于他们显得更难。没有丰富的词汇量累积,没有广博的阅读量作支撑,习作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一名在农村从教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注重习作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学生感到作文难,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语言的积累贫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好的习作源于好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才可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养成有意积累语言的习惯。当然,要想有好的习作作品,光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是不够,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荣获人民教育家称号的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做过精辟论述: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想浅谈一下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在生活中习作素材的积累。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懂得广泛阅读的重要。我常给学生讲:蜜蜂每酿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科学家每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出好的习作作品,也要像“采蜜”“炼镭”一样,应先掌握丰富的素材,建立自己的“习作素材库”,这样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发愁。
1.从语文课内获得语言积累。
入选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名家运用语言的典范,是指导学生习作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积累课本中优美语句,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有感情朗读课文,形成好的语感。例如在本学期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止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我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描写的好处,加深对文本描绘情境的感受,感悟作者是怎么把美丽的校园生活写得美妙。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感受到作者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积累的兴趣,并把大量优美的语言文字内容背诵下来,存储在自己的脑海里,长期积淀下来就为习作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材虽然篇篇精彩,但毕竟每学期才30几篇。这个量显然太有限,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相差太远。为提高学生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读多看,给他们创造更多的阅读途径。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1.)多途径为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每学期推荐学生订阅《小学生学习报》《作文周刊》,建立班级图书角,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借阅机会,倡导家长给学生选择有益图书作为生日礼物和物质奖励,鼓励学生之间交换自有图书阅读等等。作为教师,我也经常给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某某作家的书目,经常利用课前、自习课,给学生泛读某本书的精彩片段,吸引学生积极阅读。例如,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倡导阅读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的《小巴掌童话》,并泛读了其中精彩片段,第二周就发现班上好几个同学都有了一本《小巴掌童话》。教学中,我也经常抽时间调查学生正在读什么书目,借此督促学生多读书,多好书。
(2.)提倡学生多读国学经典
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更是古代先贤们智慧的结晶。“熟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我利用每天的早读,和三餐饭后时间,积极推动学生大声朗读经典诵读内容。内容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千字文》,《论语》还有更多优秀古诗词。国学经典文字凝练,寓意深厚,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易于背诵。通过坚持大声朗读,这些精美语句也都被学生熟读成诵,能流利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背内容多了,自然语言素材积累得多。在积累丰富富含哲理的语言的同时,也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每当听到学生随口说出一些“读圣贤书,做智慧人”、“集韵增广,多见多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时,总是感到很是欣慰。学生语言素材积累多了,习作时自会根据需要巧妙引用。
(3.)引领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包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歇后语,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等,只要读起来觉得优美,都可以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每日坚持,积少成多,养成习惯,有厚积才会有薄发。我也经常鼓励学生相互交换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积累的精华。
(4.)及时归类复习,巩固记忆
学生看的书多了,背诵的古文多了,也要及时归类复习,避免遗忘的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比如每周进行一次词语组合类型的复习。如“ABB”式、“AABB”式、ABAC式、ABCC式等词语进行归类复习,对每单元出现的同类型词语进行归类重点记忆。如含人体器官的词语,含动物名称的词语,含近义词,反义词的词语,描写人物动作的。描写人物神态,描写人物品质的,描写四季风景的等等。古诗可按诗人,种类,创造时间等分类记忆。通过及时的复习巩固,学生更能熟练运用到习作之中。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指导学生留心积累习作素材,更是需要从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也有气象万千,五彩缤纷的生活。只要我们善于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也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1. 以自然为背景,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身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和田野,菜园为伴,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一年四季不同风景的景观。春有美丽的百花、飞舞的燕子;夏有成熟的麦田、绿树成荫的小河;秋有各种甜美的蔬菜瓜果、丰收的玉米黄豆;冬有迷人的白雪,暖和的火炉......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观察,学会习作表达的活教材。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到户外参观,亲自来感受自然界的美。每当春暖花开时,我会带领全班学生来到田野里,欣赏绿油油的麦田,盛绽的桃花梨花,还有最吸引蜜蜂的油菜花田。每当农忙时节,一方面教学生学做简单农活,一方面更是引导学生观察农忙时分,人们是如何辛劳 地抢收丰收的庄稼。......
2. 以节日为教育契机,加深学生感官体验。
每逢重大节日,我也会让学生留意过节习俗和节日文化背景,背诵一些和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比如每到清明节,我会给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源和表达哀思的文明行为。也会教学生背诵“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句,来加深学生的节日感受和诗词文化积累。每年重阳节前后,我会倡导学生在家里给爷爷奶奶等长辈洗头洗脚,梳头捶背,帮做家务等来尊老敬老,也会让学生背诵“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等诗词。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平时的语言素材积累,习作时就有感而发,不再抓耳挠腮,内容空洞。
3. 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丰富的生活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许多素材来源。我也经常从习作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比如在家里种植一盆绿植花草,饲养小鱼小龟,小狗小猫。借此让学生学会观察了解它们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等。鼓励学生在家里多做些家务活,在指导他们写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炒菜,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这样的习作时,学生才更有切身体会,有话可说。在学校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如教师节朗诵比赛,元旦文艺演出,体育田径比赛后,及时让学生写参与后的感想。
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学会某项技能时的喜悦,做了好事被别人道谢表扬时的欢乐,被人误解时的委屈难过,遇到困难挫折时懊丧,为争取达成目标而努力加油时的自信等等,我引导学生把这些所感所想及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自己的习作素材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坚持用心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和习作素材。有了平时的用心积累,在习作时才能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会坚持用心实践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心求索,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