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年是建党120周年,共产主义毫无疑问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不断向前,开辟新的道路。

宗教信仰是信仰中的一种,是指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古往今来,不论是外来的基督教、佛教,还是本土的道教,中国都有着多多少少的精神信仰。可是中国又不同于世界大部分其他国家,中国民众们信仰着不同的神明,例如掌管文运的文曲星,民间迷信的送子观音和送财童子……古代中国国民永远不缺信奉的神,唯独缺少的就是信仰。

社会信仰教育是个体信仰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的信仰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说:“人必然凭他自己的活动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他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占领住、修改它、改变它,改变它的形状,用自己学习来的技能排除一切障碍,因此,把外在事物变成他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

人的这种未完成性决定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技能不断创造和完善自身,在这个过程不仅使教育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信仰不是天生的,信仰的生成作为人的精神世界不断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也必然脱离不了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需要依靠充沛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感化以及人格吸引,更要用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教育体系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信仰。

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塑造人、培育人方面积极贯彻落实,正在构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品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信仰需要,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生活于世界中,必然需要有所知、有所依;在深层次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需要有个能安身立命的场所——信仰。世界文明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中世纪的神学膜拜,到宗教信仰,再到信仰回归理性。信仰走下神坛,褪去宗教的外衣,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信仰将何去何从?第一次实现了科学与信仰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坚持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前进的核心动力源泉。

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力军,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培育青年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凝聚青年力量的重中之重。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基本内容的解读,回归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终极关怀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时代化,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话语研究。与此同时,推动信仰教育制度规范化,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运行制度, 促进信仰教育机构完善化。

回首百余年前,万千先驱们的呐喊声犹如一声春雷,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信仰。英勇的先辈们,以其爱国行动书写了一首隽永的青春史诗。面对着百余年来的风云变幻,共产主义民族信仰愈久弥新,已经超越了所诞生与嵌入的历史,成为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存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当代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必须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能量。

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年人有了信仰,也就有了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和献身使命的担当。毛泽东同志曾对青年人说过:“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进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青年就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唱好“三首歌”。唱着《国际歌》,增强命运共同体和自我奋斗意识;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增强民族团结和居安思危意识;唱着《共青团之歌》,增强青春奋进和使命担当意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肩负历史重任,青年人更应不断激发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不断向前,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实际行动为青春梦增光、为中国梦添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