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舞狮

        新化舞狮是贵州屯堡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新化人的尚武精神在这一民俗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新化舞狮与新化历史渊源是契合互融的。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这个时间值得铭记,明成祖朱棣有感于黔中蛮夷之地民风强悍,不闻圣听,不服教化。便一纸诏书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荆蛮之地兴建起了一座名为新化的府城。二十二年后(1434)因“地狭人稀”遂撤府立建新化千户所,并入黎平府。六百余年来,新化所这一地名沿用至今。

        为巩卫府城,镇抚当地苗侗人民,明政府先后在不同时期从江西、安徽、山东等中原省份调集军民于此戍守。明成祖再诏曰:“临边险要之地,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于守。”戍守将士便开始屯田自给。战时为军闲时为农。不经意间,贵州高原一种特有的民居现象——屯保蔚然而成。

        新化的军屯人在中原地区农耕休闲时还有很多娱乐活动,来到如此荒野之地,除了打仗就是种田,然后是没完没了地训练,单调而乏味。困则生变,在烦闷之余,他们想起以前在家乡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禁梦牵魂绕,于是曾经只在中原地区流行的耍龙、舞狮、唱戏等文化娱乐方式渐渐在军屯中悄然兴起。因军人的阳刚之气使然,新化所屯堡军人对粗犷勇武,刚毅骠悍,腾挪飞旋的北派舞狮格外情有独钟。此种娱乐健身方式在劳动之余,闲暇之时组织几个人就能舞出一片精彩。尤其在军事训练当中最有效,既能强身健体,又可训练协同作战攻城,还可娱情怡志。因而那时“新化军户凡男丁皆能舞狮。

      新化舞狮属北派系列,以表演"武狮"为主,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新化舞狮的造型为圆大的狮头,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出的鼻子,开合夸张的阔嘴,微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头顶用彩绸(红色为雄,绿色为雌)扎成的彩球映衬,显得狮子威猛雄壮,憨态可掬。 狮脖有响铃,摇头晃脑则丁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其表演动作主要有:飞行旋角、雄狮敬礼、双狮抢宝、狮子拜案、抢登高楼、群狮嬉炮、腾空直立、旋背、舔毛、抖擞、采青等。其中以“抢登高楼”尤为精彩,八只狮子分从对面(一面四只)往高处抢登,至顶层狭路相让后团身四拜再口吐对联致以祝福,整个过程真可谓惊心动魄,摄人心魂。每每表演到此节,四面观众无不屏住呼吸,胆小者竟不敢再睹。技艺娴熟,武艺高超,配合默契的舞狮者可抢登六层高台。六层高台由21张八仙桌叠至5米高度。即第一层将六张桌子列成“一”字形,视桌面宽度每张距离约75—80厘米,第二层五张,第三层四张,依此递减,第六层一张。从第一至第六层按“品”字结构摆放整齐、稳实。舞狮时狮子(两只或四只)分别从两端逐层由下往上抢登,每抢登一层都会作出舔毛、抖擞、摇头、休憩、抻身、踢腿等动作,直至顶层双狮狭路相让通行后,又在上面作直立、拱腰、腾跃、打逗、抢宝、等各种高难动作,然后衔吐对联以示祝福或祈祷吉祥,完毕再从顶层依次跳跃而下继而满场奔舞。场面宏大,气势恢弘。

      新化舞狮,在 20世纪50、60年代曾多次参加县、区大型庆典活动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92年后,每逢春节屡屡应邀至锦屏城关及比邻的黎平闹新春;2005年黎平机场试航庆典时代表锦屏县参与演出,因演技精湛、独特,好评如潮;2006参加黔东南州建州50周年庆典演出,精彩绝伦的表演让与会的数万观众瞠目结舌,为之倾倒,从此新化舞狮声名鹊起。新化亦由此于2007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新化所依立江边

狮口绽联祈福

观新化舞狮人山人海

抢爆竹

抢爆竹

跑堂

双狮抢宝

舞狮旋角

抢登高楼

下高楼

谢幕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化舞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