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类
的声明和Java没有什么区别,Kotlin中,类的声明也使用class
关键字,如果只是声明一个空类,Kotlin和Java没有任何区别,不过定义类的其他成员会有一些区别。实例化类不用写new
,类被继承
或者重写
必须加上 open
关键字,构造器可以写在类后面。类的基本结构:构造函数
,属性
,方法
。
Kotlin接口
和Java的抽象类基本类似,可以有抽象方法
,也可以有方法体
。但override
作为关键字使用,而不是注解。
构造器
也叫构造方法
,是类创建的必要元素。构造函数可以用关键词constructor声明,
在Kotlin中,类允许定义一个主构造器,和若干个第二构造器。
主构造器是类头的一部分,紧跟在类名的后面,参数是可选的。
如下代码定义了一个类,并指定了一个主构造器
。
class Person constructor(name: String) {
}
// 如果主构造器没有任何注解,任何修饰,constructor可以省略
class Person(name: String) {
}
// 如果是主构造器,需要在init代码块中进行初始化主构造器
// 注:主构造器中的参数不仅可以在init代码块中使用,还可以对类的属性进行初始化。
// var和val也可以修饰主构造器参数:
// 如果使用var,表示参数对于构造器来说是变量,在构造器内部可以对其进行操作和改变(在主构造器中修改值后,不会把修改后的值传到对象外面)
// 如果使用val,表示该参数是常量,在构造器中不能修改它的值。
class Person(var name: String) {
val myName = name
init {
println(name)
}
}
主构造函数不能包含代码块,它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参数列表声明,如果我们需要初始化逻辑,用关键词init
可以声明一个局部作用域,它会在实例化时被调用。事实上所有init block
都会被编译为主构造函数的一部分,然后按照声明顺序执行
Kotlin的类中,除了可以声明一个主构造器之外,还可以声明若干个第二构造器,第二构造器必须在类中声明,前面必须加constructor
关键字。
class Person(var name: String) {
init {
name = "hello"+ name
println(name)
}
constructor(age: Int) : this("js") {
println(name + " " + age)
}
constructor(sex : Byte) :this(20){
println(name +" "+ sex)
}
}
注意:
第二构造器中的参数都是只读的
。nit block
本质上是主构造函数的一部分,而次构造函数需要委托主构造函数,所以所有的init block
要优先于次构造函数执行,类级别的属性
在init block之前
,主构造函数后
执行。Kotlin
中的单例模式
,需要理解一个特殊的类型,这个类型叫做object
,这个object可不是Java中所有类的父类(Object),这个object 就是创建单例用的,我们都知道,Java中单例有懒汉式、饿汉式,双重检查锁等几种单例变种,但是在Kotlin中除了可以使用这几种,还有object
的单例实现方式,实际上该方式也是饿汉式的实现,只是Kotlin的语法糖使写法不一样而已。
object Singleton {
}
Kotlin的写法比较多,可以直接从java翻译,还有一种写法就有点复杂了,私有构造函数,我们也用到了他的get()
方法。注意:companion object
修饰为伴生对象,伴生对象在类中只能存在一个,类似于java中的静态方法 Java 中使用类访问静态成员,静态方法。
class Singleton2 private constructor(){
companion object {
private var singleton2 : Singleton2? = null
get() {
if (field == null)
field = Singleton2()
return field;
}
fun get() : Singleton2? {
return singleton2
}
}
}
class Singleton3 private constructor(){
companion object {
val Instance by lazy(mode = LazyThreadSafetyMode.NONE) {
Singleton3()
}
}
}
Kotlin
直接声明@Synchronized
为同步
就行
class Singleton4 private constructor(){
companion object {
private var singleton4 : Singleton4? = null
get() {
if (field == null)
field = Singleton4()
return field;
}
@Synchronized
fun get() : Singleton4? {
return singleton4
}
}
}
LazyThreadSafetyMode.SYNCHRONIZED
即锁的意思
class Singleton5 private constructor(){
companion object {
val Instance by lazy(mode = LazyThreadSafetyMode.SYNCHRONIZED) {
Singleton5()
}
}
}
class Singleton6 private constructor(){
companion object {
fun getInstance() = SingletonHolder.ins
}
private object SingletonHolder{
var ins = Singleton6()
}
}
由于Kotlin
自身语法简洁的优势,写单例模式
也就一两行的代码,这里没有深究一些高级用法,比如Lazy
,属于Kotlin延迟属性的委托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研究下。
Kotlin
中类的属性
通过基本关键词val
, var
来声明,可以像Java
一样直接声明在类体中,也可以通过语法糖直接写在主构造函数中。如果属性声明了默认值,根据类型推导规则可以省略类型声明
Kotlin
中类的属性必须被初始化,或者声明为abstract
。初始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添加默认值
,一种是延迟初始化
,使用后者需要用lateinit
修饰属性,表示我希望该属性在运行时动态加载,并且我信任自己的代码不会在它没有初始化之前就使用它(如果这么干,空指针crash), lateinit 延迟初始化 的属性 , 在使用前可以执行::属性名称.isInitialized
检查 , 查看该属性是否进行了初始化操作。
lazy
惰性初始化 的 属性初始化操作 是 提前定义好的 , 在 调用之前 自动进行初始化操作 , 如果不调用 , 则不进行初始化 ;
lateinit
延迟初始化 的 属性初始化操作 , 需要 手动进行初始化 , 如果忘了初始化直接调用就会报错 ;
Kotlin
的属性提供了getter/setter
语法。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手动重写get/set
方法,下面例子是两种常见的重写case。
const val VERSION = "1.0"
class Person(
val age: Int,
val address: String = "Asia"
) {
var country = "China"
// 惰性初始化,使用的时候自动初始化
val name by lazy { initName() }
private fun initName(): String {
return "Tom"
}
// lateinit延迟初始化
lateinit var phone: String
init{
initPhone()
}
private fun initPhone(){
// isInitialized检测lateinit延迟初始化的属性是否已经初始化
if(!::phone.isInitialized) {
phone = "138****1111"
}
}
// 这里的`field`关键字是字面量的含义,可以粗略理解为它是当前变量在内存中的指针
var size = 1
get() = field
set(value) {
// 提供特殊的过滤逻辑
field = if (value < 10) value else 10
}
private var _number = "000"
var number
// 对外仅仅暴露get方法,这里只是演示,真实情况_number一般用val声明
get() = _number
set(value) {
_number = value
}
}
Kotlin
的类还存在编译时常量的概念,用const
修饰,和Java的final概念基本一致
接口
本质上也是类
,是特殊的类
。Kotlin
的接口在Java接口基础上扩充了能力,允许直接实现方法体,也允许声明属性(类似Java的抽象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接口中的属性要么是abstract
的,要么提供了get
方法,但是接口的属性不存在backing fields
,无法用field
关键字获取真实值。
接口可以继承多个接口,多个接口也可以被一个类继承。继承规则和上面的类继承基本一致。
继承多个接口遇到同名方法时,解决冲突方法如下:
interface A {
fun foo() { print("A") }
fun bar()
}
interface B {
fun foo() { print("B") }
fun bar() { print("bar") }
}
class C : A {
override fun bar() { print("bar") }
}
class D : A, B {
override fun foo() {
super<A>.foo()
super<B>.foo()
}
override fun bar() {
super<B>.bar()
}
}
但是事实上,几乎不会有人把两个接口的方法命名相同
Kotlin
还支持一种特殊的语法糖,当接口中有且只有一个abstract
方法时,可以进行如下简写
fun interface IntPredicate {
fun accept(i: Int): Boolean
}
//传统写法
val isEven = object : IntPredicate {
override fun accept(i: Int): Boolean {
return i % 2 == 0
}
}
//语法糖
val isEven = IntPredicate { it % 2 == 0 }
Kotlin的继承
和Java的继承
一样都是单继承,区别在于Kotlin用:
来代替了extends
,Kotlin
中所有类都有一个共同的超类 Any
,这对于没有继承其他父类的超类型声明的类是默认超类
class Example // 从 Any 隐式继承
Any
有三个方法:equals()
、 hashCode()
与 toString()
。因此,为所有 Kotlin
类都定义了这些方法。
默认情况下,Kotlin
类是最终(final
)的:它们不能被继承。 要使一个类可继承,请用 open
关键字标记它。
open class Shape {
//父类有一个带有形参的构造器
constructor(name: String?) {
}
//父类有一个带有形参的构造器
constructor() {
}
open fun draw() { /*……*/ }
fun fill() { /*……*/ }
}
open class Circle(name: String?) : Shape(name) {
constructor() : this(null) {//子类次构造器委托调用子类主构造器,间接委托调用父类构造器
}
// 父类和其中的draw()方法都是open修饰,因此可以继承并重写,但需要加override 关键词
// 重写draw()方法后,如果不想被Circle子类再重写,可以加final修饰
final override fun draw() { /*……*/ }
}
重写方法遵循“两同、两小、一大”原则:
属性覆盖与方法覆盖类似;在超类中声明然后在派生类中重新声明的属性必须以 override 开头,重写的子类属性的类型必须与父类属性类型兼容(变量类型)。每个声明的属性可以由具有初始化器的属性或者具有 get 方法的属性覆盖。
open class Father {
open var a : Float = 1.1f
protected open var b : Float = 1.1f
protected open val c : Float = 1.1f
}
class Son : Father() {
override var a : Float = 2.2f
// 子类属性访问权限必须大于等于父类类型
public override var b : Float = 2.2f
// 只读属性(val)可被重写成读写属性(var),读写属性(var)不能被重写成只读属性(val)
// 因为一个 val 属性本质上声明了一个 get 方法, 而将其覆盖为 var 只是在子类中额外声明一个 set 方法。
public override var c : Float = 2.2f
}
当子类同时继承多个超类(只能继承一个类,但可以实现多个接口)时,如果超类成员(属性/方法)名称一样时,子类需强制重写该成员。
子类想调用父类该成员(函数与属性),需通过super<父类名>.成员
的方式调用。
interface FatherInterfs {
var a: Float
fun method() {
println("执行父接口里面该方法 a的值为:$a")//2.2
}
}
open class Father {
protected open val a: Float = 1.1f
open fun method() {
println("执行父类该方法 $a")//2.2
}
}
class Son : Father(), FatherInterfs {
override var a: Float = 2.2f
override fun method() {
super<FatherInterfs>.method()
super<Father>.method()
println("执行子类该方法 $a")//2.2
println("父接口a的值为 ${super<Father>.a}")//1.1
}
}
在一个内部类中访问外部类的超类,可以通过由外部类名限定的 super 关键字来实现:super@Outer
:
class FilledRectangle: Rectangle() {
override fun draw() {
val filler = Filler()
filler.drawAndFill()
}
inner class Filler {
fun fill() { println("Filling") }
fun drawAndFill() {
super@FilledRectangle.draw() // 调用 Rectangle 的 draw() 实现
fill()
println("Drawn a filled rectangle with color ${super@FilledRectangle.borderColor}") // 使用 Rectangle 所实现的 borderColor 的 get()
}
}
}
Kotlin
新增的关键词data
,修饰类名变成数据类。在Java开发中经常需要解析一个json文件到内存中,这时需要写一个Java Bean类,定义好对应的属性和get/set
方法,然后用诸如GSON
的解析库解析。这里的Java Bean
作为数据的容器。Kotlin
的数据类就可以替代这一功能。例如
//帐号信息
{
"username": "somebody",
"id": "18239048190234891032",
"basic_info": {
"age": 10,
"level": 2
}
}
//data class
data class User(
val username: String = "unknown",
val id: String = "unknown",
val basicInfo: BasicInfo = BasicInfo()
)
data class BasicInfo(
val age: Int = 0,
var level: Int = 0
)
形如上述例子,数据类基本语法规则有如下几条:
如何理解这三条约束,需要考虑data class背后都干了些什么。所有声明在主构造函数中的属性都会自动生成如下方法
equals() hashCode() 用来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
toString() 形如"User(param1 = value1, param2 = value2)"
componentN() 用于解构的语法糖
copy() “拷贝构造函数"
其中第一点需要强调,因为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用hashCode来区分两个对象(虽然这并不保险),但data class的这一特性使得下例中的风险很容易发生
因为data class类体中声明的属性不参与hashCode的计算,所以只要主构造函数的参数列表一致,两个对象的hashCode就相等,虽然它们在内存中是独立的两个对象
data class Person(val name: String) {
var age: Int = 0
}
fun main() {
val person1 = Person("John")
val person2 = Person("John")
person1.age = 10
person2.age = 20
println("person1 == person2: ${person1 == person2}")
println("person1 with age ${person1.age}: ${person1}")
println("person2 with age ${person2.age}: ${person2}")
}
//result
person1 == person2: true
person1 with age 10: Person(name=John)
person2 with age 20: Person(name=John)
关于第三点所说的解构语法,则是一种语法糖,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最常见的例子如下
这里的(key,value)就是解构语法糖
val numbersMap = mutableMapOf<String, String>().apply {
this["one"] = "1"
this["two"] = "2"
}
for ((key, value) in numbersMap) {
println(key + ' ' + value)
}
而data class会自动声明componetN方法,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它的对象使用这种语法糖
data class User(val age: Int = 0, val name: String = "someone")
val (age, name) = User(10, "Alice")
关于第四点的拷贝函数,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假设某个人的帐号level信息改变了,其他都不变,那么你可以这么写
val someOne = User("Alice", "123345", BasicInfo(10, 2))
val copyOne = someOne.copy(
basicInfo = someOne.basicInfo.copy(
level = 3
)
)
关于数据类最后一点是,kotlin标准库中的Pair和Triple都是data class,所以它们才能使用解构语法
另外,kotlin 1.1后, data class是可以继承自普通类或者接口的,但事实上data class的继承很少使用,暂且不提
Kotlin
新增关键字sealed
,修饰类名变成密封类。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认为是对枚举类的增强。因为它有以下特点
其中第三点关于密封类及子类的位置,一般是把子类作为嵌套类放在密封类内部,也可以把它们拆分成多个文件放在同一个package下。但需要注意,必须是严格的相同package,不能有如下情况
packageA {
sealed class Parent
packageB {
class child: Parent
}
}
//子类放在密封类所在package的子package中也是不合法的
关于密封类的其他4点,其实共同做了一件事情:“保证密封类只有有限的几种已知子类”。这样和枚举类型就非常相似,枚举类型的实例只能是一些基本类型,作为flag使用。而密封类的子类可以包含属性、方法,同时也能作为flag,是枚举类型的增强。
考虑如下的例子。假设我希望根据屏幕的亮度来自适应调整软件主题,可以设计这样一个Theme的工具类,这里的Dark, Normal两个子类就是对主题类型的枚举,同时内部也包含一定逻辑
fun main() {
println(Theme.getThemeByBrightNess(234).toString())
//Theme$Dark@7a07c5b4
}
sealed class Theme {
companion object {
const val NORMAL_MAX_BRIGHTNESS = 1000f
fun getThemeByBrightNess(brightness: Int): Theme = when {
Dark.isThisTheme(brightness) -> Dark
Normal.isThisTheme(brightness) -> Normal
else -> Normal
}
}
abstract fun isThisTheme(brightness: Int): Boolean
object Dark : Theme() {
private val darkBrightRange = (0.1 * NORMAL_MAX_BRIGHTNESS).toInt() .. (0.3 * NORMAL_MAX_BRIGHTNESS).toInt()
override fun isThisTheme(brightness: Int): Boolean = brightness in darkBrightRange
}
object Normal : Theme() {
private val normalBrightRange = (0.3 * NORMAL_MAX_BRIGHTNESS).toInt() .. NORMAL_MAX_BRIGHTNESS.toInt()
override fun isThisTheme(brightness: Int): Boolean = brightness in normalBrightRange
}
}
关于密封类的其他细节,参见官方文档
Kotlin
并没有关键字nested,嵌套类形如下例,可以视为外部类的一个成员,通过点操作符调用,常见的例子是Adapter里嵌套ViewHolder的声明
interface OuterInterface {
class InnerClass
interface InnerInterface
}
class OuterClass {
class InnerClass
interface InnerInterface
}
需要注意的是,嵌套类并不持有外部类的引用,把它们嵌套纯粹是符合人类逻辑上的收敛
Kotlin
用关键字inner
修饰一个嵌套类,被称为内部类。二者唯一的变化就是内部类持有了外部类的引用,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
class Outer {
private val bar: Int = 1
fun foo(): Int{
return 666
}
inner class Inner {
fun foo() = bar
}
}
val demo = Outer().Inner().foo() // 1
很显然的,内部类有两个潜在问题:
Kotlin
用enum
修饰类成为枚举类,最常用的两种case如下。都是作为flag使用,只不过带不带参数
enum class Direction {
NORTH, SOUTH, WEST, EAST
}
enum class Color(val rgb: Int) {
RED(0xFF0000),
GREEN(0x00FF00),
BLUE(0x0000FF)
}
但事实上,enum class可以实现接口,自定义方法,来实现很多逻辑,例如
enum class ItemType {
A,
B,
c;
fun getTypeForMob(): String {
return when (this) {
A -> "aa"
B -> "bb"
C -> "cc"
}
}
}
Kotlin
官方库还有一些关于枚举类型的工具函数,用来罗列或查询枚举类型的成员,例如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罗列
var directions = Direction.values()
for (d in directions){
println(d)
}
for (direction in enumValues<Direction>()) {
println(direction)
}
//查找
println(Direction.valueOf("WEST")) //创建枚举类对象用这样的方式
val west = enumValueOf<Direction>("WEST")
}
在Kotlin1.5
之前,内联类使用inline
修饰类名,和内联函数共用一个修饰符。但1.5之后内联类改用value修饰符。之所以有这个改动,需要理解为什么要有内联类。
简单来说,jvm对Kotlin
中的基本类型,如String等做了很多优化,比如将其内存分配从堆上分配改为栈上分配,这些优化能大幅提高代码性能。但是我们开发者有时候会对基本类型做一些封装(装饰者模式),装饰后的类就无法享受jvm的优化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作为成熟的开发者,我们当然选择全部都要。使用如下的内联类语法即可
value class Password(private val s: String)
Kotlin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对内联类做了很多限制,主要的几点如下
有且仅有一个包含单个基本类型参数的构造器
内联类可以有成员和方法,但没有字面量(也就是在堆中无法分配内存),只能对构造器中的参数做一些简单处理
内联类可以实现接口,但不能继承其他类,也不能被其他类继承
在某种意义上,内联类和类型别名有些相似,它们之间的核心区别在于内联类声明了一个新的类型,不能与基本类型互相赋值,而类型别名可以
Kotlin
用object关键字声明一个对象表达式,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奇怪,但如果改成匿名内部类就觉得非常熟悉了。object
就是对匿名内部类
的优化,结合Kotlin
的lambda
语法糖,可以让代码写得极度简洁
最通常的写法如下
window.addMouseListener(object : MouseAdapter() {
override fun mouseClicked(e: MouseEvent) { /*...*/ }
override fun mouseEntered(e: MouseEvent) { /*...*/ }
})
关于它的一些其他细节
对象表达式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对象表达式持有外部类的引用,可以访问外部作用域的成员(比如当前函数作用域)
注意,object
关键字除了声明对象表达式,还可以声明单例和伴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