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的语文味

水到渠成的语文味

——观《腊八粥》《牛和鹅》视频课有感


天气越来越冷,会场的气氛却愈来愈热。真正的好课真的会让人听了后心潮澎湃,深受启发。我深感在语文课堂中“水到渠成”地感受语文味有多重要。

在丁维洁老师的《腊八粥》一课中浓浓的语文味,乡土味,家常味如一股清冽的泉水缓缓流进孩子的心田。丁老师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中心,带领孩子们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真正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我想丁老师一定是一位极爱沈从文先生作品的人,她不单单把这篇文章当成课文来教,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她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孩子们感受到沈从文先生作品的魅力,感受到作品中的风俗人情。利用文本深刻挖掘了孩子们的情感体会,孩子们在老师的循循指导下深度参与课堂。通过阅读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而在陈峰老师的《牛和鹅》课堂中,打破了套路的传统的课时观念,还原阅读的真实经历和过程。课堂中金句频出,“当我们嘴巴里不出声时,心里的声音就冒出来了。”“阅读无止境,批注有角度。”……


这两节课让我收获颇多。


一、“比较”的妙用

在学习《腊八粥》一课地盼粥环节中,有一段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丁老师把对话进行了改编。

【课件出示】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妈妈,腊八粥要到什么时候才煮好?”

“腊八粥要到夜里才能煮好!”

“我肚子饿了!”

“你肚子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腊八粥还没煮好呢!”

丁老师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这两个对话有什么区别。孩子们一眼就看出一个简洁,一个复杂。并且原文中的省略号也更能还原八儿此时又馋又急的心情。比起复杂的书面语,简单的家常话更加的真实,更能直击我们的内心。理解了文本,孩子们对乡土味的把握更深刻了,这时的阅读就更加投入。

丁老师不仅善用对话比较,体会文本。还把词语进行比较,如:“塞灌”和“吃”的比较,再比如猜粥和看粥环节的文本比较。

这是一碗充满文化气息的粥,一碗“食材”丰富,充满语文味的粥,一碗独具匠心的粥。用一个“比”,水到渠成的将这一碗美味的腊八粥呈现的淋漓尽致,叫人敬佩。


而陈峰老师的《牛和鹅》课堂之初就在标题上下足了功夫:牛和鹅。通过这个奇妙的标题,带领孩子发现牛和鹅的不同。原来牛虽大但看到的东西小,鹅虽小但看到的东西大,所以他们一个怕人,一个不怕人。小小的设计透露出教者大大的智慧。

二、理念的先进

丁老师在教学中用一个鱼骨图巧妙地把如此长的课文梳理透彻,精准把握住了文本。她先把文章分成了等粥、喝粥两个部分,让孩子们理解了哪里详写,哪里略写,为什么这么写,也为下面地分粥、盼粥、猜粥、看粥做了铺垫。紧紧地抓住文本细节,有层次地安排教学结构。


陈老师则是不拘泥于灌输批注的方式而是敢于让孩子自然而然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的课堂少了一点理性,多了更多乐趣。摆脱了机械化的传授方式反复练习,去尊重孩子阅读的体验感,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不是“赶鸭子上架”,反而是让这群“小鸭子们”自己去找食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我们作为教师要做的不正是交给孩子们能用的语文吗?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尝试着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探险,让语文从孩子们心底冒出来。拒绝“填鸭式”教学,让课堂中的知识水到渠成地流进孩子们的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