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3——《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6)

下文读书笔记内容摘自《寻找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著(2008.4第一版),外加笔者的一些思考。

今天继续探讨第四章的内容。

第四章——城市空间设计的三个理论

罗根据现代空间演进研究和历史典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有关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理论:①图一底理论;②连接理论;③场所理论。下面就这几个理论做出重点分析

“图一底理论”——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地比例关系的研究。

目的——建立空间秩序,确定空间结构。罗指出图一底理论是用来描绘虚实关系的图形工具,是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平面视图的二维抽象。

“连接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形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连接理论并非表达图底的空间图示,设计师通过连接理论组成一个系统的网络空间组织结构,罗认为连接理论中的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效率比限定室外空间的格局更重要。

“场所理论’——比图一底理论和连接理论更进一步,它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场所理论给予物质空间的丰富内涵,同时场所理论倡导包括历史与时间要素在内的一个文脉回应,罗指出在场所理论中使用者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视觉感受和个人对相关公共环境的驾奴,与空间的水平围合和连接的原则同等重要。

这三种理论必然是相互融合与联系的存在。

城市设计理论的图示

1748年诺利给了图底理论的最好诠释。见下图,其中引入 “袋形界面”这个词,其在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中经常用到,它是明确外部空间虚体的一个建筑实体的空间范畴。袋形界面在技术上是指墙、柱以及其他建筑实体,通常在建筑平面图上以涂黑表示。然而在塔楼街区、板式楼、摩天大楼的街区中,图底关系则显得空白, 因此罗在文中指出——创造积极空间最简单的方法,是运用低平的建筑群及其所形成的比周围地域更加密集的形态,并从建筑群中勾勒出城市空间。实际上这种图一底关系并不总是可能甚至可取的,但是应当把它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概念性指导原则放在心里。

罗指出空间是城市体验的煤介,它提供了公共、半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序列。

城市空间虚体的本质依其周边建筑实体的布置(建筑、建筑群和/或城市街区)、尺度,以及介于垂直要素之间的水平方向的开敞程度或者地平表面而定。

诺利罗马地图
建筑实体-空间虚体的六大类型

罗在文中指出——

城市建筑实体的类型——包括纪念性公共建筑或主要公共建筑、街区的空间领域和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等。其中城市建筑实体中最重要的类型就是点缀城市肌理的纪念性建筑与公共建筑,而网网纪念性建筑则更具政治社会色彩。

城市空间虚体的类型——包括门厅、街区内的空地、街道和广场的网络、公园和花园以及线形开敞空间系统等。

实体-虚体空间的重要图示
城市虚体空间1.2
城市虚体空间3

罗指出——连接理论涉及连接城市各部分的线形组织,以及设计这些线上的建筑与空间联系的空间“参数”。空间参数——可以是地段边界、交通流线、有组织的轴线或建筑的边线。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连接系统,在试图对空间环境进行改变时必须考虑到这个系统

同样槙文彦也探讨了连接作为凝聚城市力量的重要纽带的作用。他根据连接理论提出了合成形态、超大形态以及组群形态。

槙文彦空间连接的三种形态

在所有这三种形态类型中,镇文彦强调连接是一种设计时组织建筑和空间的控制性构思。

对连接理论的更加实验性与概念化的诠释是彼得·库克在1964年所提出的嵌入式城市。

嵌入式城市

今日先到这,后面再继续探讨城市空间的设计理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13——《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