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人格》:回观自己,接纳自己和他人

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也是存在于各种关系中的因子,比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密关系、合作伙伴,等等。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你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同时也能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像鱼在水中游走一般的游刃有余。

那么,你将收获和睦的关系,以及这种良好的与他人构建的关系所带来的高效沟通和精神愉悦感。

话虽如此,但谈何容易。

在与人的交往中,你一定遇到过一些“有特色”的人:

总是疑心别人要抢走自己功劳的同事
专横、控制欲很强的领导
一点儿小事就爱发脾气的伴侣
不愿沟通,逃避问题的亲人
……

怎么破?

别慌。

《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一定能帮到你。

这是一本浅显易读的心理学科普入门读物。在书里,作者通过亲自诊疗过的案例,逻辑清晰并生动地介绍了12多种人格障碍(如焦虑型人格、依赖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并提供了应对这些人格障碍的建议,既能帮助读者回观自己,也能让读者学会如何与人格障碍者打交道。

作者是两位法国人,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他们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也是畅销书作家。

无处不在的人格1.jpg

01 何谓“人格”及“人格障碍”?

作者在书里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将“人格”这个词简单地浓缩为“性格”来理解即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格/性格都能被称为“人格障碍”。

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某些性格特点明显过于固化、无法适应不同情况,并令当事人或他人(或两者)不堪忍受时,人格才成为障碍。”

比如,小李是个多疑的人。

如果,小李这个“多疑”的特质保持在一个适当的程度,而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多疑”的状态。那么,他的这种“多疑”的性格在某些场景下,或许还能帮他的忙。比如:买车买房时。

但是,当小李随时随地都心存怀疑,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无法信任。同时,周围的人也觉得他特别难以相处,且小李自己也出现交友困难或是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针对此种情况,小李“多疑”才能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人格障碍”。

无处不在的人格2.jpg

02 《无处不在的人格》在介绍每一种人格类型时,都以多从视角娓娓道来,逻辑连贯。让人读完,有一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通透之感。

以焦虑型人格为例,作者会以以下8步作为逻辑线,来阐述此人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方案。

  1. 以一则心理学案例讲个小故事
  2. 我们应如何看待主人公表现出的焦虑型人格的特点
  3. 何谓“焦虑型”人格?
  4. 这位“焦虑型”主人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5. 当焦虑成为一种疾病会产生什么症状,及解药
  6. 焦虑产生的原因及作用
  7. 如何应对焦虑型人格?
  8. 读者可以通过表格自测自己是否有“焦虑型”人格特点

总体上看,作者是从当事人、心理学家、读者思维等多角度,通过对案例抽丝剥茧的方式,来剖析每种人格特征,细节且全面。

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很好地让读者了解到人格障碍者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视角,从而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们的某些行为。

无处不在的人格3.jpg

03 理解、接受和应对人格障碍

假如,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人格障碍者,应该如何相处呢?

首先说“接受”。

作者在书里指出,“接受”是指接受人格障碍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此外,当事人也不会主动选择这些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是遗传性和教育经历的混合产物。

只有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人格障碍,才能更好地应对人格障碍,并以更恰当的方式对待人格障碍者。

同时,对于人格障碍的当事人来讲,只有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才能通过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来治愈自己。

作者提供的人格障碍的应对方案,包含了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两部分。

简而言之,应该做的是,对当事人的充分的尊重与共情。不该做的是对当事人的吹毛求疵和乱表达情感,从而被人格障碍者牵着鼻子走。

作者在书里还着重强调:“人格障碍者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会表现出那些行为。”

无处不在的人格4.jpg

《无处不在的人格》一书是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难缠”的人时的“解药”。

当你越是了解人格障碍的内涵,就越能明白,人格障碍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它并不可怕,每个人都能与人格障碍者“共舞”。

一本心理学的小书,让你回观自己,也能聪明地接纳他人,陪伴自己和他人慢慢地修正、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处不在的人格》:回观自己,接纳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