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读书笔记,作为对自己消费方式的审视和思考。
1 90后到底多能花钱
90后花钱的能力有多强?我们来看几组统计数据。
2018年的天猫双十一24小时总销售额达3143.2亿元,而参与这个千亿项目的消费者当中,90后占比46%。
6月4日,根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显示,80后、90后已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中90后的消费占比近三分之一。
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和移动支付的出现令花钱这件事显得越发毫不费力,90后这届年轻人其实正承受前所未有的消费诱惑。
年轻人容易迷信精致生活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陷入过度取悦自己的消费漩涡。
对他们而言,花钱是为了买开心。30块钱的网红奶茶不见得很好喝,但是拍照发朋友圈一定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满足感。
与消费升级相悖的是收入水平。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年度《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提到,根据调查,2018届大学毕业生月平均收入为4624元。其中,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5135元;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为4112元。
不少年轻人表面光鲜,背后却连花呗都还不上了。
根据汇丰银行、融360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90后群体的负债率高达1850%,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2.48%,以贷养贷用户占比近三成。
花钱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有的人花了钱得到了快乐,有的钱花了钱只剩下懊悔;有的人花了钱越花越有钱,有的人花了钱只剩下一屁股债。
比尔·盖茨曾说过,巧妙地花一笔钱和挣到这笔钱一样难。在层出不穷的诱惑下,年轻人如何保持花钱的理性?
《学会花钱》的作者是日本金融学家野口真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觉得花钱也是一门学问。但是当能力和欲望不对等的情况下,花钱其实应该更加慎重。
2 不计成本是最大的消费陷阱,大家却以此为目标
今年水果普遍大涨,不仅进口水果价格一路高歌,普通水果的溢价幅度也不小。原本4.8元的水晶梨涨到11块钱一斤,人们哀嚎即将失去“水果自由”。
在涨价的背后,我们纷纷选择了少买或者不买。
而外出旅游,预算充裕的人愿意为了享受较好的服务选择入住价格稍微昂贵的五星级酒店而不是快捷酒店。
这个时候,决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价格。
由此可见,花钱是一个复杂的事情,受众多因素影响。但是人们愿意为一件商品或一项服务买单,无论原因是什么,都由共同的决策机制决定,即是(花钱)得到的价值是否大于支出的价格。这就是花钱的内在逻辑。
从这点来讲,眼光最精准独到的投资人和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家庭主妇别无二致。大家都是追求“性价比”的实在人。
人们花出去的每一笔钱都可以划分进三大类钱包,消费钱包、投资钱包和投机钱包。
消费钱包的决定机制是效用,即是否花这笔钱取决于能给你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受到诸如环境、所处的身心状态以及价值观等多面影响。
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消费都能带来效用。当感受到的效用高时,花钱的价值就高,那么人们就会感觉物美价廉,从而买买买;而当消费带来的效用低时,人们往往觉得“不抵”,也就是常说的性价比低,这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观望或者不买。
我们常常过于高估消费钱包里的商品或服务带给我们的效用。不计成本去完成消费行为听起来很酷,但其实是最大的消费陷阱。
端午我和好朋友们在顺德小聚了一场,两天一夜的旅程,回来算了下账单,吓了一跳。6月才过去9天,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用了90%,而这趟不过95公里的短途旅程,光是在路上就花费了将近一天的时间,金钱花费竟然将近1000元。
因为没有提前规划好出行的问题,早上8点40出门,下午14点30左右才到顺德。早餐午餐也没来得及吃。因为是短途旅行,查了攻略消费也不高,就没有认真规划,认为即便自由消费,花费也是可控的。
盲目乐观地结果就是很多非计划性的花费骤增,退改高铁票产生的手续费、车站小卖部高价购买食品来充饥、人未到顺德先点了个外卖……
短途旅游的本质就是消费。消费行为不考虑“性价比”,花再多的钱,都不会得到高效用。
3我的钱都去哪了?
90后生活在一个高消费的时代,并且每一个行业都在绞尽脑汁诱导年轻人花今天的钱享受明天的快乐。
在这种形式下,有些年轻人践行形式化的精致生活,奢侈品要跟上,网红店和网红景点要打卡,节假日要出去吃喝玩乐浪一波犒劳自己。而另一些年轻人,践行消费降级主义,口号喊到位了,消费欲望却一点没降。大钱不花,小钱不断。
年轻姑娘小桂,从来不喝奶茶饮品咖啡、出行能挤公交地铁就不会打车、为了省钱几乎顿顿吃素,她把省下来的钱拿去买衣服化妆品,整天过得漂漂亮亮,闲暇之余还去报了个特长班。
而同龄人小胡加班累惨了要叫个甜品犒劳自己;出门买菜懒得走路去公交站就先叫个车;
她不是省钱达人,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从来不仰望奢侈品和精致的烧钱生活。
小桂的生活方式看似苛刻实则自律;小胡看似随性实则放纵,同时极易产生“报复性消费”心理。
报复性消费其实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弥补缺失的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长时间压抑自己的物质欲望,会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当这种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其他方面反弹,表现出比压抑的欲望程度更深的侵略性,作为对自己缺失部分的弥补。
报复性消费心理通常是如何表现的呢?读大学时,每年夏天我下课去饭堂打完饭出来都会去对面小卖部买2元一片的西瓜。市场西瓜行情一斤才1.28呢,从效用的角度,这片西瓜的性价比超低,带给我的满足程度也不会很高,但我通常都是一边吐槽一边买。
虽然生活费不多,但每次去超市,我买的零食的比例一定是同行人之中最多的,因为消费得起。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很少买衣服、节假日很少会选择出去玩、除非用完否则不会添置的护肤品,以及只有口红和底妆的彩妆产品。
我工作之后也一直沿用这样的消费模式,所以我身边的人觉得我日子过得紧巴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这就好比攥紧手心进行沙漏式消费,看似一分钱没花,实际上月底账单比工资还高。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少去归纳我花钱的类别。我愿意为生活琐事买单,因为金额小;但是不愿意为添置衣物、护肤品等大额消费买单,也因此花了很多看不见的钱。
如果有小伙伴觉得自己也没有买什么,钱怎么就没了,就要警惕这种消费模式了。
4投资与投机
最后来聊聊投资钱包和投机钱包吧。
投资钱包,投入该钱包里的商品或服务未来能创造现金流,从而得到回报。何谓现金流?投入创造出的价值,即投资的回报。
那么,在使用投资钱包的时候,影响人们花钱的机制又是什么呢?是现金流的大小,也就是所谓的投资回报率。今天花的钱,在明天能带来较大的现金流,也就是投资价值大;反之亦然。
投机钱包,投入该钱包的商品或服务未来不能创造现金流,但是有望获得比本金更多的回报。花这类钱时,要做好亏损准备,尝试能否收获比付出的价格更好的回报。
投资钱包和投机钱包,一字之差,有何区别,为什么要单独分类?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投资风险低,投机风险高。并且在投资上花的钱,是能产生现金流的。
就比如你拿100块去投资基金,这100块钱在单位时间内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带来超过100块钱的本息收益。钱能生钱。
但是同样100块钱,你拿去购买彩票,无论中奖与否,这种行为都属于投机。彩票本身是不产生现金流的,那它带来的超高收益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我们称之为资金的再分配。奖池里的钱,是无数未中奖的投机者积累下来的。
博彩、字画、古董、各种收藏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在未来的溢价(升值)空间多少,是由数量多少和政治环境决定的,即所谓的“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这本身就具备极大的不确定性。
而投资钱包和消费钱包如何区分,书中也有了很浅显易懂的例子。投入投资钱包的商品和服务在未来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回报,但是消费钱包只是为了自己的效用,也就是情感上的满足程度。
举个例子,偶像明星健身、护肤、做身材管理,如果是为了维持身材和美貌,取悦自己,那就属于消费;如果是为了上镜好看,以期获得更好的戏约或舞台,那就是投资。
但是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类型的花费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就好像你出色的外形自己看着舒心,别人看着舒服,一举两得,花钱的性价比更高。
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日常支出的类型,学会记账,归纳总结。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同时提高花钱的性价比。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来源:壹食客公众号
分享美食故事、读书笔记,还有小白理财干货。在滚滚红尘一起当一个精致又有钱的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