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真实世界里的诸葛亮。

首先说说我们心目中所认知的诸葛亮形象,那个被诗歌和影视剧中成功洗脑的形象。无非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诸葛之智慧近乎妖,这是鲁迅先生所说。这才有七擒孟获、空城计、草船借箭、木牛流马,火烧博望等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

第二,诸葛对刘备忠心耿耿,对汉家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说:阿斗若是不可为,你就代替他吧。虽然不知道背后有没有刀斧手准备。可是到诸葛亮死的时候还心系汉室,不忘先帝之恩。

第三,诸葛亮和刘备关系极好,刘备三顾茅庐成为君臣相知之经典,后世皇帝大臣各种推崇。诸葛亮在刘备的帮派里面地位极好。成为阿斗的相父。

不错,大家大概都有这三个形象。恭喜你被洗脑成功。树立了自己所了解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可这三个形象只是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个人观点和他所处环境下的政治环境所写而已。罗贯中写三国隔了多少年呢?答案是大概,三国时代是公元200多年,罗贯中是明末,明朝建立于1368年。相当于什么呢,就像我们现在看待1000年前的宋朝…这都已经是考古了,我知道你看到这里,估计要抬杠了。没事,我们慢慢按照逻辑来解释。毕竟1000多年对于人的进化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先来说说孔明的智慧,先说行军打仗吧,历史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在曹操南下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游说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期间诸葛亮和周愈并无格对,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借东风”的故事,空穴来风而已。曹操逃回北方之后,刘备收了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到现在为止,已经过去了多久时间呢,快有一个经济危机的周期了。所以他优点是治理民政和外交,不是军事指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有一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他的长项真的不在战场上,而且民政和外交的处理长期执政也是孔明的性格使然,孔明性格谨慎,太大的风险是不敢冒的。魏延的子谷午奇谋他就不采纳,关于子谷午奇谋是否在真实的历史上又出现,三国志中有记载。这里单纯从性格分析。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七擒孟获这种事,一个性格谨慎的人怎么可能去赌呢?真实的史料中也没有记载孟获这个人,史学家考证很可能只是南下的七次胜利,看到这里你又要抬扛了,七次胜利也牛逼啊…是的,当时南蛮是什么地方,估计跟你现在看非洲难民也差不了多少了。

再说孔明在刘备帮会中的地位如何,你想想,你在一家公司待十几年,你会混成什么地位,何况起初还是一家创业公司。而且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地位,基本在关羽、张飞等人之下,甚至黄忠、马超、糜竺等人的地位和诸葛亮也不相上下。军事中还有庞统和法正,关羽时候,刘备执意去复仇,根本就不听诸葛之言,孔明说,要是法正在就好了,没准会听。诸葛亮心里清楚的很,刘备入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刘备和孔明并没有在一起。刘备言听计从的是法正,不是他。

但是诸葛的优势在于,他能熬,熬到刘备基本没人用了,这才用他,他的一大批对手死得死,比如关羽,要不然没有他聪明,比如张飞,要么不被刘备信任,比如马超。这才封了诸葛亮为丞相,这里他加入这个帮会已经有大概十四个春秋了,明显是一个励志的职场打拼的故事。

现在说一下,他对这个刘备犯罪集团衷心的问题。

他为什么不加入曹操和孙权的帮会。首先,这个时候,这两个帮会家大业大已成型。人才济济,加入的好处有也很稳定,但是往上爬也更难。三国演义说的是,诸葛亮忠于汉室,不愿意与曹操这个“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家伙为伍。刘备是皇叔,诸葛亮投奔他,是为了“匡扶汉室”。实际情况诸葛比刘备,曹操他们小了二十多岁,他成年时候,别人都已成了时候,他自己也说过,三国志中可见。劝他朋友不要加入曹操帮会,说的是:中国饶士大夫。中原地带,士大夫扎堆啊,你投奔曹操没有冒头的机会啊。另一句是,东吴老臣张昭曾经向孙权推荐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他哥哥就在孙权那里,他加入刘备犯罪集团,就像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不加入大组织,要加入创业公司,背后的考量是差不多的。更多的考虑是个人的发展前景。

诸葛亮以后,蜀国就不再设丞相了。可想而知,不管刘禅对他什么看法,他实在是受够了这种受制于人的处境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诸葛亮之于蜀国,和曹操之于汉朝,其实区别不大。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是虚构和虚构不一样,像借东风、空城计这样的桥段,作者心知肚明这是虚构。但是诸葛亮忠心耿耿这个事,恐怕罗贯中自己也是深信不疑的。为啥?因为罗贯中生活在明代初年,中国的皇权政治到那个时候,忠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是正面人物啊。一个正面人物怎么可能大逆不道呢?心里想着篡位。这在罗贯中心里完全不可想象嘛,所以诸葛亮被写成了那个样子。

但是,如果回到汉末魏晋时代,忠君思想,还没有发育出来。尤其是在乱世,大家想的都是竞争图存,社会观念和后来大不相同。忠于朝廷的观念虽然也有,但是那只是各种力量中的一种。当时一个人如果威望、功劳、或者是上天的眷顾积累够了,自己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事。要不然王莽为什么能那么顺利篡位呢?曹操就觉得自己还不够,到了曹丕的时候,就觉得够了。所以,即使诸葛亮有了念头自己当皇帝,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当时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道德瑕疵。之所以没有做,威望、功劳不够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的天空——真实世界里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