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1章体会

第1个体会,关于开篇的介绍。第1页没有页码的第一自然段:对于我来说,性格类型的描述应理所当然地遵循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含义,这样的二为方向。

我的理解:作者在开篇及提示大家,本书是从精神分析这个角度去理解人格结构,而不是从其他的方向去理解人格结构。当然其他的方向还有认知理论、特质理论、人本、行为等等。

第2个体会,关于术语(名称)。作者说:一是词语(专业术语)的外延往往鸠占鹊巢,逐渐取代了内涵并形成了刻板的印象。二是某些专业化的术语,也逐渐趋向通俗化和片面性。

我的理解:一些词语带有侮辱性的外延,带有片面性的外延,这都是倾向于贬义的。

作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本书的语言风格上,左右兼顾了以传统精神分析术语为主,同时也会穿插一些近期等同含义的术语。

第3个体会,第1章诊断的意义开篇。作者在第8页第三自然段说:如果治疗师具有足够的知识,能够敏锐的做出诊断,至少具有5个相互关联的优点。一促进有效的治疗计划;二有利于治疗进展;三帮助消费者有效利用心理健康资源;四增强治疗师的共情表达;五降低某些患者的治疗脱离率。

我的理解:一是对应后面的第12页的治疗计划。二是对应的13页的关于预后。三是对应的保护来访者。四是对应的15页的共情的沟通。54对应的第17页防止脱落。

第4个体会,第9页精神动力学诊断vs,精神病疾病诊断。作者在11页最后一自然段,找到了自己的看法:目前的诊断分类体系可能会加剧个体的自我梳理感,因为人为的对自我状态的描述具体化,会促使个体以隐晦的方式否认自己的责任。

我的理解:作者认为精神动力学诊断可以把来访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是当做一个病人来看。作者认为如果以Dsm精神病疾病诊断来对来访者,那么就把来访者当做了一个病人,而不是把来访者当做一个人与治疗师共同来对付遇到的病;这样做的后果容易让来访者以隐晦的方式否认自己的责任。

第5个体会,关于治疗计划。第12页第一自然段:诊断之后即可产生特定的治疗计划。

我的理解:我们心中对来访者有了一个诊断,也就是个案概念化之后,那么就有了目标。

第6个体会关于预后。也就是第8页,作者说的利于治疗进展。第13页第二自然段:与缓解急性症状相比,治疗人格障碍要困难得多,而对人格问题广泛和深度的觉察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愈后。

我的理解:作者认为治疗人格障碍还是要首先要考虑精神分析,因为精神分析是分析的这个人,而不是去分析的这个症状。

第7个体会,关于保护来访者。也就是作者在第8页第三自然段说的,帮助消费者有效利用心理健康资源。第14页第二自然段:审慎的诊断过程可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形成互相尊重的交流氛围,一种真诚的基调。第14页倒数第一自然段:良好的诊断评估有利于治疗师判定短程治疗是否真正有益于特定的患者。

我的理解:治疗师与来访者有一种真诚的基调,将自己的诊断结果真诚的告诉来访者,有利于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有利于来访者鼓起勇气来进行治疗,调动自己的资源。

第8个体会,关于共情的沟通。也就是第8页第三自然段:增强治疗师的共情表达。第15页第二自然段:我对于贯穿本书的共情概念,则是指情感上与他人共感的能力。第15页第三自然段:不可否认,当你立志成为治疗师之时,治疗过程就可能反映出你的原始敌意、攻击和痛苦。其实,治疗师此时的共情水平与其说是低下,不如说是高超。因为,此时治疗师正对患者的敌意,恐惧,悲痛或其他恶劣心境感同身受。这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产生强烈的负面情感,驱使治疗师很难温柔的做出回应。

第15页最后一自然段:喜好超重治疗师的患者,很可能由于具备癔症性,特质或病,理性人格,治疗师对之作出何种性质的回应取决于治疗师的诊断假设。对于癔症性的人格,个体应重点指出其内心的恐惧和无力感,对于精神变态人格的个体,则可随口附和其拙劣的伎俩。

我的理解:一是治疗师要有共情的能力及情感上与他人共感的能力。二是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不能像传统精神分析一样就充当一块白板,可以适当的进行情感的反应。这有利于患者照到一面镜子,照见镜子中的自己。三是治疗师在适当的时机,甚至可以进行面质。

第9个体会,关于脱落。也就是第8页,降低某些患者的治疗脱离率。第17页第一自然段:告知轻燥狂或反依赖性患者,坚持治疗对他们来说,即意味着勇气和毅力常常十分有效,这种真诚的知会将有助于他们遏制脱落的冲动。

我的理解:有什么话说在前面将对患者是一个警醒。就是丑话说在前面。

第10个体会,关于附加效益。作者在第17页18页说:附加效益,一是诊断的形成过程有助于理清治疗过程中双方的边界和责任;二是诊断假设需要不断的修正和验证;三是诊断的意义还在于提高治疗师的自信心。

第11个体会,关于诊断应用的局限。第19页第二自然段:作者说:第一,在治疗初期及促进治疗联盟的磨合;第二,当危机和僵局出现时,重新修订动力学诊断,能有效改变治疗的焦点。当访谈比较顺利,我会暂时放松对诊断的关注,转而专注于和来访者之间的独特互动关系。

我的理解:整个诊断过程就是不断的假设,然后去核对,直到核对到最为满意的诊断为止。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常识和修养,对于人格诊断的重要性。是因为人心之复杂,就连我们最缜密的分类也远,不能及因此即便最完备的人格诊断,对于治疗师去理解来访者关键特征的细微差别,人可能是捉襟见肘。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1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