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一个历史事件——赤壁之战。三国历史中,这应该是最著名的一战。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战胜了曹操大军。这一战过后,曹操退回北方,孙权保住了江东,刘备绝处逢生,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表面上看,赤壁之战是一个简单的以弱胜强的故事。但问题在于曹操到底败在哪?是败在铁索连舟、中了黄盖的火攻计吗?还是诸葛亮借了东风呢?还是败在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擅长水战?这些都是后来的解释。甚至只是传说而已。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是专栏作家维舟写的,题目叫《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赤壁之战不是一个简单的以弱胜强的故事,而是一个老一代不懂年轻人的故事。
这里的老一代说的是谁呢?就是曹操。赤壁之战那年,曹操53岁;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说的就是孙权,赤壁之战时,孙权只有26岁。年龄这个差距,在这个故事里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作为老一辈的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挥兵南下,第一个目标其实是荆州。当时,荆州的主人刘表已经去世了,刘表的儿子刘琮面对曹操大军,觉得没有抵抗之力,也没有抵抗的意义,还没打就投降了。所以,曹操一开始其实不是冲着孙权来的。
等到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之后,就想,这个模式好,不用打就行,能不能把这种模式复制一下,于是他有了讨伐东吴的念头。请注意,他不是想真刀真枪地打,而是想复制荆州这种兵不血刃的模式。
你想,曹操是公元208年初才开始在北方训练水军。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灭南方政权,即使是宋太祖灭南唐,那么悬殊的实力对比,也至少要做两年的准备。曹操当年训练水军,当年就南下,本质上,这是被当时的形势卷到这个战场上的,并不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的。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自己大兵压境,东吴一看,自己实力不行,荆州又投降在先,干脆也不战而降。曹操打的就是这个主意,所以,曹操没打之前,先是意气风发地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我这里有80万兵马,孙权你看着办吧。
曹操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的。
你就看两点。第一,当时人看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不一样,这可不是什么东吴孙家和北方的曹家打仗。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代表的是大汉朝廷。这是王师啊。你东吴一个割据江南的小军阀,反抗中央,没有任何合法性;第二,曹操在历史上对待投降的人,还算是宽厚的。比如之前打宛城的时候,张绣举兵投降,张绣是杀过曹操儿子的人,血海深仇,投降之后不也没事吗?近在眼前的例子,是荆州的刘琮,投降之后,不也是能活命吗?那于情于理,孙权有什么道理非要顽抗到底呢?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明白,为什么曹操明明只有二三十万人马,要诈称八十万。如果真要打,那就要隐藏实力。只有光想吓唬不想打的情况下,才会这么虚张声势嘛。
那这一招管用吗?管用。
你看,东吴这边的老臣张昭,就是主降派的代表,他对孙权说,与其打不过再投降,不如主动投降,因为兵力悬殊太大了。而且,在张昭的带动下,主张投降的人其实是占大多数的。
那刘备呢?刘备因为自称是汉室正统,又说自己有什么奉诏讨贼的“衣带诏”,所以,他和曹操是政治上的死敌。他是没有投降这个选项的,投降也是个死。但是对于刘备来说,不投降不代表要打仗啊。所以,刘备这个时候的备选方案是跑,投靠苍梧太守吴巨。就是跑到广西去。
我们来算算账。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53岁、张昭52岁、刘备47岁,这是一代人。这一代人,都出生在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东汉朝廷已衰,但是,还远远不是乱世。他们是在这个和平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对于朝廷、对于正统,还是有起码的认同的。有了实力,可以割据当军阀。但是如果实力不行,中央又大兵压境,而且当时的政治游戏规则是,只要投降,又不会死。那他们会怎么选?当然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啦。
但是,这老一代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对手是一帮年轻人,一帮想法完全不一样的年轻人。
你就看孙刘联军这一边,主战的都是年轻一代。赤壁之战时,鲁肃36岁、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孙权只有26岁。
就拿孙权来说,两岁的时候,黄巾之乱就爆发了。那这一代人真是生在乱世中,长在刀枪下。看见那么多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一代人的内心里,对大汉帝国正统的尊重,自然就淡得多。在他们看来,曹操哪是什么代表中央的大汉丞相?他就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过去我们看京剧里有句话,东吴这边是“武将要战,文官要降”,但是你把年龄一分析就知道,是“老人要降,年轻人要战”。
这个心态,就导致他们对于政治游戏的看法和老一辈完全不同。
比如,年轻人隐隐然有自己做皇帝的想法。
早在赤壁之战前8年,当时孙权18岁,鲁肃刚投奔过来,两人就有过一次秘密谈话。
孙权刚开始说自己的志向,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在乱世中成就辅佐王室的霸业。鲁肃回答说,辅佐什么王室?要么就不图,要图就图天下,自己当皇帝。”
孙权听了,不敢直接接话,只是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话虽这么说,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当时江东的老臣,像张昭,都很排斥鲁肃。但是就因为鲁肃一上来就表明了一个要拥立孙权当皇帝的态度,所以,孙权对他一直另眼相看。
这说明啥?说明在这一代人心中,图谋天下,当皇帝,这才是这局游戏真正的玩法。你想想,不只是鲁肃和孙权,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隆中对,是不是也是一个图谋天下的游戏的玩法?而反观曹操呢?临死也不敢自己当皇帝。这就是两代人的观念差距。
还有一个侧面的证据。
赤壁之战开战之前,孙权之所以下决心要抗战到底,也是因为鲁肃的一番话。鲁肃说,我们这些当臣子的投降了曹操,还是照样做官,吃香喝辣。只有你孙权投降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你要是也投降,你想想你的结果是啥?
这段话很值得玩味啊。什么叫“什么都没有了”?当时的形势下,不是说身家性命没有了,而是孙权当皇帝的指望就没有了。
官职、财富,这些曹操都给得了孙权,但是皇帝的位置是排他性的,曹操给不了。所以,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孙权这才不得不壮起胆子,要硬打一场。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在曹操这一代人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妥协的游戏。大家有可能双赢。所以他就采取了那种尽可能虚张声势,逼对方就范的行动策略。
但是在孙权、鲁肃、诸葛亮这些新一代来说,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大家都有夺天下的可能,投降了,就是把这个可能性拱手让给曹操了。
所以,一个是来诱降的,一个是真去玩命的。赤壁之战,在对阵双方眼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的战争。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总是不断重演。
老势力,在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则,玩着自以为稳操胜券的老游戏。新势力,按照自己对世界的全新理解,喜欢出其不意地舍命一搏。
谁输谁赢倒是不一定。但是历史往往会因为这样的大反差、大误会,出现大转折啊。
好,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罗辑思维,明天见。
参考文献:
维舟,《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腾讯大家号
转载:得到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