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不动、能克己、知进退,是人生的一场重要修行

纵观古往今来的英才智士,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吃苦受罪”。

孔夫子周游列国,被人称作“丧家之犬”,在陈蔡甚至落得无米粮可用的地步。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打了好几次大败仗,气得他好几次想要跳河自杀。

明代的王阳明更是如此,因为反对奸臣刘瑾被贬到龙场当差,在这里他经过艰苦的生活后,悟得大道开创“心学”,后世称之为“龙场悟道”。

在王阳明看来,心学就是教给人们要“此心不动”。想要做到“心不动”,还得通过后天不断地修行才能实现。

王阳明:心不动、能克己、知进退,是人生的一场重要修行!

人能为己,才能克己

王阳明: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在王阳明看来,克己是一个回归自己本身的过程。人只有向有“为几”之心,才能“克己”;只有“克己”,才能成为自己。

只有回归本心,回归天性,人才能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

只有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只有真正地做自己,才不负造物主的恩赐,才能将我们的天赋、能量物尽其用。

一个人之所以会在社会上感到迷茫,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来到世界上是为了什么,没有目标,没有理想。

“为己”其实就是一个找寻目标的过程,这是一个向内在挖掘探索的过程。只有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我们才能坚定地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

这一路上会有无数的诱惑,有短暂成功的春风得意,也有短暂失败的不甘苦恼,无论如何都不要受到影响。

只要不受影响,便做到了“心不动”,宠辱不惊,看淡花花落。心无旁骛,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等到目标实现了,我们也就成了一个新的自己,那么就达到了“成己”的境界。

知进退,是人生最重要的修行

王阳明:“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

人生在世,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进与退”。

进退有很多解释,可以解释为人的春风得意和黯然失意,也能理解为说话办事的分寸。

一个人如果能在顺境时不自高自傲,在逆境时不自甘堕落,那么便是做到了“知进退”,拿捏好了二者的分寸。

宋朝大臣苏舜卿,年少得志,被誉为天才,但是却因为卖稿纸跟同僚聚餐,导致了政敌的弹劾,最后被贬苏州,郁郁而终。

这便是不知进退的结果,一是没将公事与私事分清,被政敌抓住了把柄;二是没把荣辱得失看轻看淡,导致自己在沧浪亭日日饮酒,忧愁过度而死。

太过计较这些身外之事,容易让自己钻牛角尖,陷入困境。王阳明说:求而不得,反求诸己。与其强求,不如自我反省,通过“进德、修业”来提升自己。

提高人品道德,提升业务水平,做这两件事对我们自己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曾国藩把这两件事贯彻终生,在平叛受挫后反思自己,主动上门与左宗棠讲和,二人携手平定了叛乱。

凭借着不断地“进德、修业”,王阳明成为了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越是经历时光的沉淀就越发璀璨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心不动、能克己、知进退,是人生的一场重要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