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季者,末世也。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政体秩序崩坏,藩镇割据,豪强林立,短短五十三年时间里,江山五次易主,十数渠魁称孤道寡,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凡手里有几个兵,便想过一把皇帝瘾。锋镝连天,国家糜烂,百姓倒悬,饿殍遍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时,叙事议论常用“呜呼”二字起端,落笔分外沉重。
然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在,反对分裂,期盼统一的愿望还在,乱世中的睿智和勇气还在,就有人在这大波大澜、轰轰烈烈的时代里上下施展乾坤挪移大法,纵横捭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将这馄饨的世界生生撕裂一个阙口,透入一丝亮光。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旧五代史》称“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恶食”,做官后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五朝八姓十个皇帝,拜相三十余年,堪称书生做官之最高境界!其时,天下大乱,武夫横行,虎狼当道,一介书生若有所作为,谈何容易!而长乐老却凭借超凡的智慧、八面玲珑的技巧,刚柔相济的手段,努力修正着这条大破船的航向,艰难的前行。
任用和倚重前朝旧臣本不鲜见,但历朝历代皆任用和倚重前朝某人,便有些奇怪,更是前无古人的个例,何也?长乐老有何过人之处?听小可慢慢道来。
乾化元年,冯道初出茅庐,辟为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掾属,刘守光欲率军征讨定州,询问僚属意见。冯道以为时机尚早,不易轻动,加以劝谕,惹怒刘守光,被投入狱中。梁晋夹河苦战之际,大将郭崇韬因军中冗员,欲精简,唐庄宗闻之大怒,不肯裁汰亲随,当即命冯道起草文书,宣示三军。冯道犹疑良久,不肯下笔,徐徐进言道:“如今大王屡建功勋,指日平定南寇。郭帅所言自有道理,若敌侦悉我方君臣有隙,反为所乘。”庄宗醒悟。据此可知,长乐老不仅胆略过人,犯颜直谏,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亦不可多得,实为难得之人才。
冯道不但善于进谏,而且关心民生疾苦。后唐明宗年间,连年丰收,是五代时少有的息兵课农间隙,唐明宗颇为自得,问冯道:“天下虽熟,百姓得济否?”冯道答:“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此为常理。臣闻《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深为感动,命侍臣将此诗录下,不离须臾,经常诵读。
梁晋争霸时,冯道随军,居茅草屋中,不设床席。他以自己的俸禄备办炊饮,与仆役同食。有将领将所掠美女奉与他,美意难拂,只好将美女别室安置,待访其家人,一一遣返。契丹勒马中原,北撤时随行。沿途多见被虏中原士女,便出钱赎买,辄令还家。其无私心,无私欲,爱护百姓,乐于助人,不结党营私,不争权夺利,不假政敌以口实,无可指摘的人品赢得了极高声誉和生存地位,任凭风云变幻,始终屹立不倒!
繁忙的从政之余,冯道不惜用二十五年时间,主持校定《九经》文字,将原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其所校订版本被称作
“五代蓝本”,乃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战乱不绝的五代,冯道怀着极大热情教化民众,稳定社会,弥合战争创伤,此心昭昭,日月可鉴。
冯道之奇,还奇在对其评价或褒或贬,针锋相对,大相径庭,所谓“谤满天下,誉满天下”,皆不遗余力。在欧阳修这种儒家正统弟子眼中,礼义廉耻为立国之本,尚或有缺,国家必亡。不知礼义廉耻之人,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如是泛滥,国家必乱。冯道五朝为官,正是寡廉鲜耻之代表。五代时国家政权频繁更迭、内乱不断,概因国家不尚高节,不重礼仪之故。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认为冯道能委屈自己,“屈身以安人,如诸菩萨行。”认为冯道可以比作古代贤者伊尹,“伊尹五就汤,五就桀,正在安人而已。”所为不在忠奸,而在怜惜天下苍生免遭生灵涂炭,一如长乐老所为。
《旧五代史》赞曰:“道之履行,尤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甚至与孔子相提并论。孔子生当春秋乱世,虽周游列国,以图施展政治抱负,但最终一事无成,最后自嘲为“丧家之犬”。
诚然,冯道为官之道不乏“滑稽多智,浮沉取容”的一面,尤善以幽默方式,在谈笑中化解矛盾,并顺势委婉讽谏,引导一个个强盗皇帝为天下百姓做点好事。其智慧不仅让其“独善其身”,更是
“兼济天下”。
长乐老少小读书,学识广博,儒家说教岂有不知?大概老人家把个人荣辱,生前身后之虚名看得颇轻,不如留给后生好事者们茶余饭后嚼舌头用吧。
小可有诗赞道:
身遭离乱废周章,无碍乐翁时问觞。
泥履濯时皆净土,白云生处是吾乡。
九经熠熠昏中烛,十帝匆匆瓦上霜。
但得屈身能济世,管他暮晋与朝唐。
作者简介:
任思远,57岁,兖矿集团济三煤矿退休职工,酷爱历史,痴迷中国文化,间或有豆腐块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