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期末成绩出来后,袁老师给班里的家长朋友写了一段话。大意是希望家长能够正确地看待分数,理性地认识教育。尤其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陪伴、交流、亲子活动以及好习惯的养成等,也对父母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即使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要多陪一陪孩子,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孩子的爸爸,我感觉失职。平日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学生身上,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心里既惭愧又内疚。

      和袁老师相识,源于六年前我们同带一个班–73班。她带语文兼班主任,我教英语。接触时间长了,我们慢慢地也了解了彼此的为人处世和工作方式。课下也经常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心得,说一说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那些事。她的课堂要求比较严格,但课下对学生却特别友善。经常看见学生课下围坐在她的身边,和她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那些琐事小事。有时候她还会和学生分享不同味道的零食,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样子,吃到零食那种幸福的表情,我感到特别温暖和幸福。在她的教育和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懂事。虽然这些美好的画面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至今依然珍藏在我的心里。

      后来袁老师又接了84班,虽然这届学生我们没有搭班代课,但我依然能感到她对学生的那份爱。课下学生看见她,大老远就会扑过去,有的扑在她的怀里,有的从后面抱住她,还有的从侧面拥上来。当然袁老师也会摸摸这个脑袋,和学生亲切的交流。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只是多次偶遇而已。从她的言谈举止中经常流露出那份严与爱,她爱学生,总是用真诚、关心和呵护走进学生幼小的心灵。同样她对学生的学习和养成教育也很严格,抓坐姿、养习惯、重书写、勤阅读等,这些都体现在她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如今她再接一年级新班–96班,虽然她只陪着孩子们刚走过一年的学习之路,但是这一年来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不容易。学生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孩子们有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其实教知识不是最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听课,怎样适应小学生活(排队、就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这些事情都要在学校里完成,对于一年级的老师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我家孩子,刚刚离开幼儿园,到了小学基本上没有啥概念。早晨起不来,晚上睡不着,很长一段时间到了学校就睡觉,上午睡,下午睡,搞得老师都哭笑不得。当时大多数孩子都适应过来了,可他还停留在幼儿园比较自由的环境中,我也是经常被袁老师叫到班里。有时候突然接到电话,霍明远不知道哪里去了。像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仅仅一个学期就让大多数人认识了他,往保温桶里倒咖啡,帮我签到和签退,和代课老师上课耍脾气等,上课睡觉就别提了,那是常有的事。

      经历了这么多以后,袁老师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依然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我经常看到六年级七十三班的学生课后到一年级96班找袁老师,也时常看到四年级八十四班的学生放学后到一年级找袁老师,当然96班的学生更是如此。后来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们依然念念不忘他们的袁老师?”我想过很多,也看到过很多。最主要的是源于袁老师那份爱。是她的爱延续了这段师生情,即使在离开之后,他们依然能够深深地留恋着袁老师。曾经我看过一本书《第五十六号教室》,多少年过去了,雷夫老师还在教五年级的学生,但是他教过第的学生经常回来这里看望他,有的是初中生,有的是高中生,有的上了大学,甚至有的已经参加工作。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正是我们所想要的吗?教育究竟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去思考。

    谨以此文献给师如母爱的袁老师,虽然不是妈妈,却深深地爱着她的学生,这是发自内心的爱,在和家长的相处中也是如此。急家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很多年过去了,家长早已不是陌生的家长,而是变成了熟悉的朋友,家长还会把孩子送到袁老师手中。这份信任足以证明袁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实我认为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