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语言脑

在本书的语言脑模块谈到了学龄前的语言学习,主要包括讲故事、亲子阅读、英语启蒙、念古诗和自主阅读。

一、讲故事

1、故事的重要性(故事是能帮孩子搭建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

1)好故事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

在听故事时,故事情节在大脑中演绎一次,大脑会身临其境产生应对这种情境的本能反应,通过这种提前预演,我们将能提炼出策略,将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能更好地应对。

也即,通过故事,孩子能够学会从混乱中看到模式,将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情况时,能提前得到应急方案。(故事是我们人类控制这个混乱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天生依靠故事来学习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

一个好故事能够积极地重塑孩子大脑的思维,孩子会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人物,对内容会更有认同感。

2)好故事能帮孩子更好地记忆。

故事里的因果结构能帮助记忆,同时能够帮助提升思维能力。大脑对故事有既定期望,我们相信凡事皆有因果,故事里藏着很多推理,知前因能慢慢退出后果。(见微知著的能力训练)

我们希望孩子学习的是答案,可是答案往往没有什么意思,只有知道了问题,答案才变得有意思。所以,把问题说清楚很重要,有问题,有答案,孩子慢慢学会用因果链条来推理,这是我们希望孩子获得的能力。

2、好故事的4C原则

1)因果关系。表示事件发生时有前因后果的,能够很好地解释清楚故事的逻辑。

2)冲突。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般有个目标,然后会发生很多事情阻碍他实现这个目标,于是主人公要去克服这些阻碍。(故事的发展一般依赖于冲突?)

3)多样性。好故事的情节要多样。如《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

4)角色。一个好故事是围绕各种有趣的角色展开的,孩子通过故事探索自己与他人思维的差异,揣摩不同人的思维活动,他的社会情绪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如何用好故事

1)听故事、读故事:增加孩子的信息输入

实验结果表明,听大人讲故事的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力更强;听大人读故事的孩子表现出更高的语言复杂度,他们能够运用更高级的词汇和手法来描述这个故事。

对识字不多的小宝宝,家长多讲故事,让他对故事内容产生兴趣;等孩子识字多了,可以开始照着故事书给他读故事,锻炼他的语言复杂性。

除了语言沟通,还有非语言沟通,比如动作、手势。小孩都喜欢具象的东西,在听不懂的地方,通过解码你的动作、手势和眼神,他能够猜出意思。

面对面的表演充满了细腻的情绪表达,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他人深层次的想法、情感和动机,同时也让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

2)讲故事:让孩子把输入变成输出

讲故事的能力代表学龄前儿童发展的一大进步,孩子在大概3岁时已经可以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的事情,他对世界的认识、对别人理解、思维的整合能力都有所发展,这个阶段孩子可以自己讲故事了。

这种能力不止跟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关,跟孩子的记忆提取能力也有关。

当你给他讲完一个故事或读完一本故事书时,就可以让他复述一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也要鼓励他讲出来。

当孩子把输入转换成输出时,他的大脑需要把听到和看到的一连串时间,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重新串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能帮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注意:如果你是孩子的听众,要带着欣赏的态度去听,不要过度质疑孩子讲故事的合理性、真实性,而要多鼓励他把闹钟的想法表述出来。

4、如何帮助孩子讲故事

1)邀请孩子给故事添加细节。(问细节)

2)利用线索帮孩子把思路引到故事主线里来。(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给出这些线索)

问一些线索性的问题,帮助孩子更好地回忆故事的主线内容。(既能帮孩子回忆,又能锻炼对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

线索性问题:故事里面常包含大量的因果关系结果,也就是A到B的结构,只要记住情节A,就能根据这个线索,推理出情节B。

5、互动阅读(用书做道具和孩子玩游戏)

互动阅读是一种侵入式的语言学习,这时你给孩子的不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你阅读时的语音和语调,以及他看到书上的图片和文字,他还能沉浸到书中文字传达的巨大想象空间中。比如,同样一个童话故事,看动画片时孩子是被动地接受视频信息,而读书的时候,文字传达的内容让孩子的大脑想象出故事的场景,同时他还学习了文字的读音和字形等信息,给他识字打下了坚实基础。

孩子不仅是在读书,还在感受紧密的亲子关系,这里面有双方的情绪,即你给他的关心和安全感,以及他给你的感动和惊喜。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你用书做道具和孩子玩游戏,孩子会喜欢。当他觉得阅读本身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时,他读书会更主动,阅读体验也会更好。

阅读的正确方式:1)问孩子问题。2)跟着孩子的兴趣走。读书的内容和进度都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影响兴趣得不偿失。

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他从书里直接学到多少东西,而是他对书产生兴趣。因此,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尊重。

你应该让孩子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好玩的一部分,而不能把阅读当成一个特殊的任务。

6、绘本阅读(爱“演”才能赢)

阅读绘本的好处有很多,从语言到情绪,从科学到艺术,从社交能力到逻辑思维,泡在绘本里长大的孩子收货肯定不小。

1)注意给孩子的语言输入(给孩子更好的单词“参考透明度”)

给孩子的语言输入不能只拼数量,还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输入语言的质量。

语言质量可以从很多方面考虑,比如词汇的多样性、句子结构的复杂性、语言包含的情绪等。

实验表明,父母跟孩子说话时的“参考透明度”越高,孩子3年以后的词汇量越有可能更大。参考透明度主要是指遇到新词时能迅速获得与词义相关的可靠信息。比如孩子不明白“知识”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进一步解释:知识就是对很多东西的认识,如今天去动物园,你知道了熊猫不是猫,其实是熊,这就是知识。

在听到一个新词时,孩子会参考当前的各种线索综合判断词义,包括你的声音、表情和动作,还有他眼前看到的东西等。这是孩子学新词的方式。如果词义抽象,你能给孩子更好的单词参考透明度,他的理解也会更好。

2)演绘本

你当演员,孩子当导演,阅读过程中跟着孩子的兴趣走;把话筒交给孩子,增加和孩子的互动,鼓励孩子多说,让孩子更多地练习语言。在互动过程中,尽量避免问封闭式问题,不要问太空泛的问题,避免把天聊“死”。

注:孩子的注意力模式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注意力像散光灯,能关注到周围环境的各个方面;而大人的注意力更像聚光灯,总想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

二、英语启蒙(晚一点不如早一点,背出来不如玩出来)

1、学外语,晚一点不如早一点

1)越早学不同语言越不容易相互干扰

从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言叫语言的“习得”。孩子能习得的语言不只有母语,他们能够同时学会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

2)越早说外语,外语越地道

很多研究表明,2岁以后的孩子会慢慢丧失辨别母语里没有的那些音的能力。所以不必等孩子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培养双语能力要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

2、学外语,背出来不如玩出来

1)侵入式学习

越早让孩子暴露在双语环境里越好。玩英语是指家长和孩子之间丰富的互动,玩出来的外语能力就是在生活中学外语,在面对面交流中,孩子不仅能记住一个个单词,而且能自然地掌握大量其他的信息,比如某个单词的用法,以及这个单词的使用语境。

让孩子学英语最好的方法,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背单词,或者给他放英语儿歌、看英语动画片,而是要多和孩子用英语聊天、玩游戏。在孩子熟悉的场景里,他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也就更容易习得语言。

互动对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因为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信息的传递量最大。

2)在日常生活中学外语

孩子最容易掌握的语言就是日常生活中大量重复的语言,比如吃饭、上厕所、睡觉、起床,和孩子说英语,并使用不同的描述、不同的语法反复说。这些活动本身是孩子熟悉的,又是反复出现的,所以他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

3、三种亲子游戏,边玩边学外语

1)跟孩子一起听英文歌谣、看动画片、读故事

听、看、读英文原版作品,重点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英语微环境,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练就孩子英语的“童子功”。

2)带孩子玩节奏感强的英语游戏

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喜欢节奏感,跟着音调打节拍,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记忆能力。所以只要这些游戏能打出节拍、有节奏感,他就会很投入,也能学得更快。

比如在给孩子唱英文儿歌时,按节拍给他念英文单词,可以让他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英语声音的刺激。

3)让孩子带你“玩”英语

当孩子英语能力好一些之后,让孩子教你学英语,带着你“玩”英语。孩子学习语言,除了大量接受各种视听刺激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要学会输出。当孩子的英语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你就可以鼓励他多唱英文童谣、讲英文小故事,或者跟爸爸妈妈一起表演小短剧。

三、巧读古诗:让韵律和节奏刺激大脑发育

诗的好处,不只是文字。诗的特点:一是节奏感。诗有节奏感,而孩子特别喜欢有节奏感的东西,节奏感能促进他们的大脑发展。二是押韵。押韵能协助人的语言处理,从认知的角度看,押韵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组块策略。组块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体,方便记忆。诗里面句尾跟句尾的押韵,将内容和声音关联在一起,这样我们就能用声音来记忆句子由此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起来更加简单、有趣。

读古诗三建议:

1)要充分利用诗的音乐性

诗是具有音乐性的,诗的节奏、韵律跟音乐很相像。让孩子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诗的节奏和韵律。比如鼓励孩子利用身体动作来读诗,或打着节拍跟孩子一起念诗。

2)不要太功利

孩子念诗,是为了体会里面的节奏感、韵律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还能体会其中的文字美。在这个时候如果过多地强调孩子从中认识了多少字,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忌规规矩矩的表演……)

3)从简单的诗句开始

别为了炫耀,就让孩子背一些比较难、比较偏的诗。比如楚辞。太难的,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容易失去对诗歌的兴趣。

四、识字不怕早:启动孩子阅读的马太效应

背诵、记忆几个字不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包括口语的习得和识字,不是简单地重复和模仿,而是围绕着“意义”的学习。就是在日常环境中学会如何去用这些字,在什么场景使用这些字,怎么多角度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字。

要给孩子创建一个丰富的文字环境,让他自然地接触文字,就是围绕着“意义”的学习,也叫对汉字的深度学习。

1、读写萌发:识字能力是逐渐出现的

孩子的读写能力是自然发展出来的,你给他丰富的文字环境,他自然就会读写文字。所以,关键不是孩子几岁开始识字,而是他学会识字的方式是自然地还是机器的。如果孩子在一个好玩、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学会了文字,那孩子以后就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他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就会相互促进,一起飞速提升。

2、别错过越读越爱读的马太效应

阅读的马太效应是指孩子读书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会读;但是如果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爱好的关键期,他以后可能就会越来越不爱读,越来越不会读。斯塔诺维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孩子读得越多,他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就越强,认知能力也越强,他就更喜欢读、读得更快了。二是阅读能力和学习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孩子阅读的能力越强,你就越会给他看更难的书。他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说明不再是天书,都成了他可以理解的有意义的信息。这么一来,他能够快速处理这些信息,进一步刺激大脑的发展,阅读能力变得更强,所以这是一个阅读的正循环。

反过来,如果孩子一开始有阅读困难,那他的认知能力也会提升得慢一些,这会进一步加大他的阅读困难,词汇和知识增长得也慢,环境对他的刺激就更少,结果他的阅读能力更难提升。

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和阅读能力弱的儿童,在语文能力、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这就是儿童阅读的马太效应。

不过,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侧重点。在0~3岁时,主要以培养孩子对书本身的阅读热情的互动阅读为主,再逐步给孩子渗透一些识字意识。

3、怎么给孩子挑书?

1)1岁:大部分是图片的童谣集,以及可以“玩”的书。(培养对书的兴趣)

2)1岁半:主要是图片的故事书和说明类书。可以从童谣过渡到故事书或说明书,情节要简单,图画主要反映文字的信息。配合节奏感。

3)2~3岁:多样化的绘本。多样化可以全面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在陪读时,可以指读,即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给孩子读出来。指读,强调了孩子的字形意识,有了字形意识,孩子才开始慢慢发展处区分和记忆不同字的能力。

总原则:自然、好玩、互动

孩子3-4岁后,他的识字能力进一步发展,掌握阅读技能,就可以自主阅读了,不需要家长陪读或帮读。

自主阅读能力是提升孩子的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关键,而提升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就是提升孩子的识字能力。

4、怎样帮助孩子识字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家庭环境里给孩子创造非正式的识字体验。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孩子将学会在生活中逐步把声音和物品对应起来,把物品和文字对应起来,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但慢慢熟悉了一些字了。这种经验积累得多了,孩子对文字就会有所了解,逐渐明白语言、文字符号是有意义的,它可以用来代表别的东西。如果好好运用语言、文字,能够帮助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孩子非正式的识字体验。

早期的非正式识字体验,重点在于发展孩子两方面的意识,一是语音意识,就是孩子听到的词汇转化为字面词汇;二是孩子的字形意识,就是孩子对汉字的形状有所了解,知道汉字长什么样。研究发现,非正式识字经验越多,孩子的语言发展和读写发展越好。

如何帮助孩子识字呢?

1)大原则:运用情景学习的原理,增强识字经验

文字只是承载意义的符号,给孩子解释字的时候,语言是比较抽象的,要帮孩子把抽象的知识翻译成具象的体验。

2)培养孩子的字形意识和语音意识

3)鼓励孩子多输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语言脑)